10万斤李子终于卖出去了

本报记者 李庆玲 陈 俊

这两天,焦信林的电话快被打爆了,微信里的消息一条接着一条——

“再卖不出去,这批李子就要烂了”“书记,帮忙联系一下吧”“书记,这几天大家愁得连瞌睡都没有了”……

眼下,正是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磨湾子村的李子成熟时节,走进村里的成片果园,一串串李子压弯了枝头。

“今年全村共种植了10公顷左右的李子,产量大概有60余万斤,有黑布丁、杨梅等品种,这些李子品质很好,口感也最好。但因为疫情影响,现在有10万余斤李子待销。”村党支部书记焦信林说。以往磨湾子村的李子主要销往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红古镇新庄子村的代收点,现在受疫情影响,李子没办法运出去,怎么把李子顺利地拉到代收点,迫在眉睫。

“杨书记,磨湾子村的李子要烂在地里了,高速路口出入需要哪些手续啊?大车能通过吗?帮我们对接一下吧。”情急之下,焦信林直接联系了驻守在G6高速马场垣出入口疫情防控服务点的临时党支部书记杨占华,他也是马场垣乡的党委副书记。

听到焦信林汇报的情况后,杨占华立刻请示有关部门,与焦信林一道为打通李子销售渠道奔忙起来。

“从兰州那边过来的大车需要哪些手续才能进入民和?”“要的是24小时核酸检测证明吗?”“过来的大车司机需要隔离吗?”……经过来来回回多次的协调与沟通,终于对接成功。

“我已经问清楚了,到这边的高速出口处,司机需持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查验‘两码’,中途司机只要不下车,车辆就可以过来。”焦信林立刻给李子代收点负责人打去电话。

“大家注意了!今天有专车要来拉李子,大家抓紧时间摘李子,要卖李子的村民赶紧与我联系!”焦信林第一时间通过村里的大喇叭把这个好消息传了出去。

看着一筐筐李子过称装进了车厢,村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看着李子都装了车,而且卖上了好价钱,心里终于踏实了,这下可以睡个安稳觉了!”种植大户刘永兴开心地说。

从联系销路到第一车李子装箱发车,仅仅用了短短一天的时间,村民们对村党支部、乡镇党委的行动力赞不绝口。

销售李子的“连心桥”不仅给磨湾子村李子搭起了销售渠道,更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党员、群众搭起了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暖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