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福生:用音符记录伟大时代

贺福生在音乐会上。贺福生供图

□王祥奎

“一首古老的歌谣,让我魂萦梦绕,一个美丽的传说,让我激情如潮……日月山下的白云呀啦嗦,青海湖畔的羊群呀啦嗦.……”提起《梦中的青海》曲作者贺福生,不由想起他作曲的经历与情愫——一个作曲家,除了个人风格特色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这是所有作曲者的命根!

贺福生,不仅是青海大学的美育工作者,更是一个用内心激情创作的音乐人。三十余年来,他一手挽着充满激情的歌词,一手拉着动人心弦的音符,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步入了高雅圣洁的音乐殿堂,创作了《藏羚羊》《梦中的青海》等500余件词曲等艺术作品……

“是谁的歌声唱响在雪山之巅?是谁的汗水滋润了戈壁荒滩?是谁的脚步前行在茫茫雪原?……是你,是你,我的边防兄弟……”在2021年全国国防教育歌曲征集评选活动中,由贺福生作曲、普布扎西、梅皓钧作词的《边防兄弟》荣获一等奖。

这金声玉振的旋律,鸣发于雪域高原边防前线,唱出了边防战士的初心与使命,也诠释了“音乐是灵魂深处的语言”的真谛。

贺福生出生在甘肃河西地区,乐观开朗的父母和兄长都是民间乐器、眉户戏的爱好者,贺福生自小就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

小学三年级的那个春天,风吹得校园的杨树叶沙沙作响,树下传来班主任杨国庆老师拉板胡、吹笛子的美妙音乐,这声音在贺福生耳畔回响,触动着他幼小的心灵,也在他的心田里埋下了热爱音乐的种子。

那段时间,在音乐老师的指点下,贺福生初步了解了基本乐理和一些初级乐器知识。同时,在语文老师的影响下,他爱上了文言文、爱上了作文课,他的作文也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上宣读点评,这为他后来的作词打下了基础。

高一那年的夏天,贺福生看到一位老师在校园里拉小提琴。贺福生把这种垫在下巴下面演奏的乐器叫作“下巴琴”,他从学校借了一把,一有时间就模仿着拉。后来,他又买了口琴,跟着说明书中的乐谱学习,而且开始在班里表演。

贺福生的家乡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阿克旗乡多坝沟村,是一个长满胡杨林、流淌着清澈小溪的乡村。阿克塞是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每逢节日,各族群众弹着冬不拉,唱起《白骏马》《加尔加》,跳着狗熊舞,热闹非凡。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的音乐深深地印在了贺福生的记忆里,有时他脑海深处突然冒出的旋律也带着浓郁的民歌元素,这也影响着他日后的音乐创作。

用“孜孜不倦”一词来说明贺福生对音乐的追求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1985年10月,19岁的贺福生走进了解放军某部炮兵团,主要从事测地工作。闲暇之余,他吹练口琴,学会了《战士的第二故乡》《打靶归来》等军旅歌曲。

有一次连队晚会上,他代表所在班上台表演口琴,得到了台下战友雷鸣般的掌声。也就是在这次晚会上,他第一次听到了青海花儿《尕妹妹的山丹花》,并深深地爱上了青海花儿……

在晚会上初露锋芒,连队推荐他参加团里的教歌员培训。他加入了军乐队,不久就被晋升为军乐队队长,常常带着队员到驻地开展军民共建活动。

在军乐队里,贺福生喜欢上了小号,爱得一往情深。他被派到师文工团深造,得到了音乐家郭永生、苏禄平的悉心指导,演奏水平大大提高。

一次,部队放映电影《路边吉他队》,影片主人公拿着一把吉他创作了很多歌曲的情节深深地触动了贺福生。从此,当一名作曲家的愿望在他的心田萌发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艺归来不久,贺福生就被调到青海驻军某部演出队,做了一名小号演奏员,兼任乐队队长。他每天早上六时起床练习吹号,吹奏时间长达六七个小时。一开始,由于吹奏方法不当,经常吹破吹肿嘴唇。在那段日子里,贺福生还得到了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指挥陈土的悉心指导,学习了配器与指挥、歌曲创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1992年,部队派他到西安音乐学院深造。3年时间里,他得到了小号老师张新林教授的倾囊相授。同时,他还跟随作曲系陈大明老师学习作曲作词。贺福生如饥似渴地汲取着音乐营养,并一步一步走上了音乐创作和音乐教学的道路……

“可可西里,处处异草芬芳,白云飘荡,雄鹰振翅高翔,勇敢的藏羚羊跋涉在风雪高原,迅捷的足音,依然在山谷回响……”贺福生创作的这首《藏羚羊》歌词,寄托着他对青海高原深深的爱。

1999年金秋的一天,贺福生恋恋不舍地脱下了“国防绿”,走进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成为一名工会干部。在医院工作期间,他创作的《阳光之路》《一颗心就是一团火》在中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新世纪工人歌曲征集活动中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

2012年,贺福生来到青海大学从事音乐教学工作,他的眼光、境界不断得以提升。这些年来,他8次负责组织举办校园新年音乐会;带领大学生赴井冈山、曲麻莱等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创作了《梦在井冈山》《天边的曲麻莱》等音乐作品;他把河湟花儿、青绣、皮影等非遗文化引入校园,负责组建青海省花儿研究会青海大学保护传承基地和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青海大学工作站……贺福生倾尽全力,在大学校园里传播音乐文化。

与此同时,贺福生创作了200余件文艺作品,涵盖声乐、器乐、快板等类型。其中,少儿歌曲《湟水从校园里流过》获得文化部三等奖,《藏羚羊》《我的家》《那一刻》分别荣获第六、七、八届青海省文学艺术奖。

艺术创作与其说是创造,不如说是一种寻觅——寻觅人们心底的声音,聆听社会的呼吸,扣准时代的脉搏。贺福生的创作始终植根于火热的生活,通过艺术创作,反映时代的发展变化。2020年,贺福生创作了《暴风雨中的天使》等16首抗疫歌曲和音乐快板;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他创作了《答卷人》《胸前的党徽,心中的旗》等10余首歌曲。此外,他还负责组织举办了青海大学党史学习教育原创歌曲作品发布会,展示了2020年以来个人创作的33首词曲作品……

贺福生说,回首这些年来的歌曲创作经历,自己总是被身边的人和事吸引着、感动着、鼓舞着。重大的历史事件需要记录、重要的历史时刻需要书写、伟大的奋斗精神需要讴歌、生动的社会实践需要歌唱。生活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里,就有了用音符记录和书写时代的冲动。在贺福生看来,创作早已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要把一首歌曲写得完整而有深度,不知要花费多少精力。只有吃透歌词的真意,并从心灵深处培育情思,然后通过作曲技巧进行艺术处理,使感性和理性高度融合,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才能惟妙惟肖,打动自己,打动别人……”

歌为心声,歌如人生。这就是贺福生——一个将生命精彩凝结于每一乐章的音乐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