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伟大变革 PDF 上一版 下一版

打造对外开放新样板 探索区域发展新路径

汇鸿集团在海外(柬埔寨)的企业,工人正在作业。(资料图片)
“智慧远程诊疗”项目上线运行。(资料图片)
西宁海关关员在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上开展驻会监管工作。(西宁海关供图)
西宁海关技术中心工作人员测定枸杞中的二氧化硫含量。(西宁海关供图)

本报记者 王菲菲

绵亘的大山阻挡不了青海一颗拥抱世界的心,独特的地理位置为青海构筑起与国内外接轨的外向型经济“走廊”。

面对机遇,青海不断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帮扶打造高原特色品牌,努力把高原地区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品牌优势、出口优势和发展优势”。

通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青海已从一颗梦想的种子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取得实打实、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

发展为先,建设充满希望的“未来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在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中,“首单”“首次”“首列”等成果成为了最瞩目的亮点。

外贸稳中有进,得益于更加开放的大环境。多年来,为开辟一条新路径、新通道,青海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点准“穴位”,为外贸发展打通“经络”,开启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019年12月20日,国务院同意我省西宁市设立综合保税区;2022年1月16日,伴随着隆隆鸣笛声,两辆装有从加拿大进口精密设备的集装箱卡车,在西宁海关的监管下顺利驶入西宁综合保税区,首批货物通关,标志着西宁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

2019年12月24日,海东市成为青藏高原获批的第一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20年10月29日,中国(海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功开通了首单消费者通过跨境电商第三方平台经营者自境外购买商品业务。

2021年12月9日,西宁市(PVC出口)—越南同登货运专列首发仪式在西宁市成功举办,这是我省提高与东南亚等地区互联互通水平,深化陆海双向开放,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2021年12月15日,首列“青海海东-西藏日喀则-尼泊尔”公铁联运南亚班列开行,中亚、南亚方向贸易新通道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充分发挥好综保区‘保税、退税、免税’等功能政策,吸引更多的外贸企业落户综保区,不断做大做强综保区发展实力。”西宁综合保税区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新枢纽下的新机遇,释放出的红利不断增长。今年4月25日,260吨哈萨克斯坦亚麻籽运抵西宁双寨铁路场站,这是自2019年9月哈萨克斯坦亚麻籽获准输华以来的青海省首次进口,将对促进青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粮油产业合作发展,缓解油料加工企业原料不足产生积极影响。

多彩绽放,构起东西协作的“连心之路”

东西协作绘美景,情意绵长助振兴。多年来,东西部协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脱贫攻坚、生态建设等多个领域贡献了源源不竭的智慧和力量。

盛夏时节,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油菜花竞相怒放,绵延上百公里,宛如金黄的大海,用最绚烂的色彩悄无声息地渲染了这座高原小城,放眼望去,风景旖旎,一道道独具特色的迷人风光,让人啧啧称叹。

而这里的变化,则要从援建说起,从沿海多良港的山东来到壮丽辽阔的祁连山脚下,山东援青干部视海北为第二故乡,努力让这里的交通、医疗、公共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迈上一个新台阶。同样,把海北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是山东援青坚定不移的发展目标。

文旅——6月30日,2022年“二十万人游海北”暨援青文旅联盟“千车万人青海行”活动启动仪式在门源县举行。

外贸——在济南成立海北招商联络站,海北第一家进出口企业山东昱宏生物科技公司正式投产,164万元的货物已完成进口报单,实现了海北州进出口零的突破。

教育——2019年9月,山东援青在生源最多的门源县实施“威海—门源远程智慧援教工程”试点。累计投入资金870余万元,基本实现了山东四市对海北四县中小学远程智慧援教全覆盖。

民生——2020年6月,海北州首个基层医疗机构“智慧远程诊疗”项目在海北州刚察县正式上线运行;同年7月,在山东援青指挥部多方协调下,海北州首家独立法人资格的专科医院鲁青眼科医院正式揭牌运营,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满足就医需求,受到当地各族群众热烈欢迎。

虽相隔千里,但情意绵长。从“输血”到“造血”,援青结对帮扶为鲁青两省友谊增添了亮丽光彩。

强化外贸,打通高原发展的“特色之路”

今年5月起,全国3000余家出口企业成为新一轮调查样本企业,包括我省的三家外贸出口骨干企业,分别是青海圣源藏毯进出口有限公司、青海华晟铁合金冶炼有限责任公司和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涉及水产养殖、地毯制造、金属冶炼等行业。三家样本企业去年出口合计占青海省出口值的11.7%。

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机电产品出口86.8亿元,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以地毯为代表的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出口63.5亿元;文化产品出口42.8亿元;农产品出口15.7亿元,其中枸杞出口3.4亿元,冷水鱼出口1.3亿元,鲜蜂王浆粉、鲜蜂王浆、天然蜂蜜合计出口1.1亿元,山羊肉出口1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5亿元。

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金属矿及矿砂进口49.4亿元;煤及褐煤进口39.5亿元;机电产品进口47.2亿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口12.2亿元;消费品进口4.6亿元。

根据海关统计的“成绩单”,显而易见,青海外贸不只是量增,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特色优势产品出口品类增多,铁合金、农产品、坯绸、焦炭、碳酸钠、地毯、中药材、铝材、文化产品等主要出口产品,加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

为了能让病虫害少、品质优的青海枸杞走出青海、走向世界,2016年初,西宁海关牵头组织枸杞有机认证试点工作,经过两轮试点,最终取得成功,2019年11月12日,国家认监委发布公告,枸杞被重新列入中国《有机产品认证目录》,枸杞产品有了“有机身份”。至2021年,我省有24家枸杞企业获得国内外有机认证,获证证书53份。

“2009年,一位加拿大客户看中了我们的高品质枸杞,拿到18.2吨的首个枸杞出口订单后,怎么把枸杞送出国门成了一个大难题。而今,我们企业逐步壮大,在西宁海关的帮助下,十年间出口量也逐年增大,最多的一年出口了240吨。” 西宁源羚有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武雪寅回忆说。

牢牢把握“青海特色”,不断挖掘外贸潜力。青海多重发力,为进出口企业排忧解难,进一步帮助企业挖掘青海特色产品的出口潜力,加速推进特色农产品及深加工产品出口,为青海外贸“开门稳”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