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字号”开放巨轮舵稳奋楫好扬帆

续写“新篇章”,

同架东西协作“新桥梁”

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各支援方从经济、社会、科技、产业、项目、干部、人才等方面,加强援青结对共建,为新青海建设奉献了智慧和汗水,留下了宝贵财富。

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实践,跨越千里的“情缘”在时间的见证下,为青海带来了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支援方累计落实援助资金185.23亿元,落实援助项目2700多项。援青资金80%以上用于县及县以下基层、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支持受援地区抓好智力支援、推进产业支援帮扶、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扎实做好文化教育支援等方面。

围绕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修建农村道路1200多公里,帮助农牧区近三分之一人口改善了住房条件,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9%,解决了36万人、142万只牲畜安全饮水和1.69万户、6.6万人用电问题,支持建设卫生厕所2.49万座。远程医疗覆盖受援州、县、乡镇医院167家,州级医院覆盖率达100%,结对帮扶医院66家,新建临床科室78个,帮助受援地医院引进新技术、新项目496项,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组团式”帮扶为援青教育按下了发展“快捷键”。各援青省市选派骨干教师、支教研究生分赴六州学校开展中短期支教或通过专业培训、跟岗学习等方式培训教学管理人员、教研员和骨干教师9000余人次。六州共有243所中小学校与6省市中小学校建立了结对关系。

同时,通过产业支援合作作为增强了受援地“造血”功能,拨资金、建项目、辟市场、拓销路,各地特色优势农畜产品发展设施日臻完善,产品品牌品质持续提升,附加值进一步提高,群众产业收入不断增加。通过“青洽会”等平台援受双方签订合作协议达7500多亿元,支持建设各类援青产业园区,累计引进入驻企业262家,投资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瞄准“双循环”,

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据海关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2年5月,青海省外贸进出口总值629.3亿元。其中出口444.3亿元,进口185亿元。在这一阶段,青海外贸更加注重创新和多元发展,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外贸往来。同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计进出口237.1亿元,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37.7%。

仔细阅读这份数据就会发现,青海对外开放发展不但有速度,经济质量更是稳步提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必然是青海在对外开放中创成果、开新局的发力点所在,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构建交流合作新格局,打造自身发展的“主引擎”。自2014年以来,青海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共开展50余批次对外文化交流,并在30多个国家开展了青海特色产品展示和文化产业发展交流。成功举办青洽会、国际生态博览会、“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路径不断拓展。

——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创新发展的“新高地”。随着西宁至成都铁路开工建设、肃南至祁连公路全线贯通、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市场监督执法结果实现“双互认”,兰西城市群为建设甘青区域合作创新发展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积极打造优势互补、互为配套的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打造共同发展的“加速器”。随着青海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西宁综合保税区获批并正式封关运行,在空港、铁路、公路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的基础上,西宁海关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切实降低企业通关门槛和成本,全面促进通关便利化。

锚定航向,路径明确。青海将继续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制,深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