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时期科学推进 青海教育高质量发展

李晓华 张春海 洪成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考察青海时,明确指出希望青海的同志正确认识和把握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增进民生福祉、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崇德作出重大要求,鼓舞我们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指明了新时代青海发展的行动方向。在“十四五”时期奋力推进我省“一优两高”战略,扎实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持续改善民生,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发展问题本质上是人的问题,教育是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驱力。在青海推进“十四五”时期各项重点任务进程中,教育将发挥重要作用,教育高质量发展将成为重要突破口,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一、谋大局:新时代青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下,当前我国的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其终极目标就是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均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因是党和政府宏观层面调控的战略布局需求,是推动“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在教育领域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是依托省市级财力、人才和管理优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强化省市级教育部门精准化管理能力,实现教育抓内涵、抓质量的发展途径,是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期盼和需求的德政工程。近年来,青海省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基础教育办学能力持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稳步有序,各类教育普及程度及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提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进、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提供动力。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青海作为教育小省的省情定位仍未改变,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质且均衡教育的殷切期待与青海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矛盾依然存在,需要以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为靶向,深入分析矛盾根源,使青海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向深层次推进。

二、应变局:新时代青海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进入新时代,教育现代化进程缓慢、教育质量不高、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成为阻碍青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一是青海教育资源投入总量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2019年青海省教育经费289.5亿元,与毗邻的甘肃省799.9亿元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而西藏自治区人口总数为350余万,其在2019年的教育经费达到了288.1亿元。可见,青海与周边省份和地缘特征相近省份的教育资源投入总量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教师队伍的量和质均有待改善。在教师队伍数量上,青海省优质教师资源相对匮乏,在2020年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检查中指出,教师结构性短缺,教师编制不足。抽查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教师编制数与学生数之比为1:24.5,初中为1:15.6,与国家规定的标准——初中1:13.5,小学1:19——相比存在差距。音、体、美、信息技术、科学、英语等学科专职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兼任学校多重任务,导致教师专业发展时间不够、动力不足。在教师队伍质量上,相当一部分教师学历层次仍未达到国家要求,2020年小学专任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占97.51%,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仅占86.35%,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13%,高等教育教师博士率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仍需提升。三是教育管理体制相对僵化,限制了教育工作者的自主性。当前的教育管理制度重管理轻服务的现状仍未有效改观,还需要通过改革来科学配合服务教学工作和育人工作,让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目前还存在教师最核心的教学工作常常让渡于上级管理部门下达与教育教学科研不相干的“任务”现象,让教师疲于应付、忙于琐事,应该尊重教师专业发展规律,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良好的职业环境,让教师将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当中。四是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依旧相对单一,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素质,用“指标-分数”来量化教学业绩、学业成绩、发展水平以及个人能力,应该通过研发评价工具来健全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德育方面的评价,发挥教育评价的促进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教育评价主体也相对单一,目前在教育教学评价活动中,还是教育行政管理者处于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的支配地位。

三、开新局:新时代推进青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为推动“十四五”时期青海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我省“十四五”规划,积极吸取周边省(区)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结合青海教育发展实际,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破除影响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阻力”,协同推进青海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要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合理分配教育财政投入。各级政府应各司其职,省级政府要发挥在省域内教育发展规划、政策法律法规等制定上的主导作用,切实强化省级财政统筹力度及转移支付力度。如甘肃省为了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后实施“全面改薄”和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义务教育学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全面“补短板”实现质的突破,扭转“乡村弱”局面迈出坚实步伐,缓解“城镇挤”问题取得突破进展,义务教育基础保障更加巩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城镇学校大班额基本消除,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义务教育办学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因此,在推进青海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要通过财政倾斜使相对落后的农牧区获得切实的发展实惠。县级政府也要发挥财政投入和财政资源均衡配置的履职义务,通过合理地划分财政投入比例让各级各类教育、各地区教育获得适宜的发展,保障县域内教育的协调发展。遵循“教育弱势补偿”,财政经费也要最大限度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充分保障青海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破除重点学校一枝独秀局面,稳定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弥补欠发达地区教育短板,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平而有质量”教育需求。二要系统谋划教师队伍建设,盘活存量,促进增量。进入新时代,青海教育发展从以往对“物”的依赖性逐渐过渡到对“人”的开发性,教师的发展性作用更加凸显,教师质量对提升教育质量发挥着重要的“牵引”作用。要让优秀教师“留得住”“愿意留”,不能仅仅靠教师的情怀,必须切实提高教师薪酬待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尤其是要提高青海边远落后地区教师的最低工资标准,关怀教师生活,切实提升扎根在农牧区教师的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也可以吸引更多优质教师主动加入到青海教师队伍中来。要集中力量解决教师结构性问题,通过“优师计划”“免费师范生”等项目,有计划地培养青海本土化教师,加大紧缺学科、紧缺学段教育人才培养力度,辅之以“援青支教”“银龄讲学”等计划引进高质量教育人才,推行紧缺学科教师延迟退休计划并做好补贴工作,系统性解决教师结构性问题。同时要注意提升盘活存量,着力提升现存教师队伍质量,立足教师真实需求,开展多元综合的教师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根据教师的需求和国家对教师培训提出的基本要求,形成以“师”为本的培训框架,为教师提供多种培训模式,使教师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点燃教师培训热情,唤醒教师的内发动力,进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三要破除僵化滞后的学校管理体制,树立“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管理理念。让管理制度成为教育高效有序运行的保障,而不是成为师生沉重的“包袱”,就要加大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组织的督导力度,通过完善分类备案秩序,定期依法对各类学校的设施设备、师资人员配备及薪资待遇、教育教学、食品与卫生保健、后勤保障等进行督导评估,加强学校年检审核,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促使学校硬件建设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四要建立健全评价制度体系。践行“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新时代教育评价价值导向,进一步改进教育评价体制机制,建立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融合的综合型评价模式,用课题发包的方式,面向全国,探讨青海教育评价的有效政策建议和举措。以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出发点,进一步放权,实行分级分类的多元评价,为第三方评价和社会评价参与教育提供政策冗余。同时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加强评价监督,防范评价弄虚造假,切实保障评价的真实性,有效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发展功能。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