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第一阅读·报告文学 PDF 上一版 下一版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山野间那份无私的情怀

——追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许国强

2024年12月10日,风雪席裹大地。日月山下,大湖南岸一派苍茫。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风雪中,我们赶往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铁盖乡吾雷村,为一个人送行。他叫许国强,生前是共和县一名义务电影放映员。厚重的雪片扑打着车窗玻璃,窸窸窣窣,仿佛是在追忆许国强的生平。

36年来,许国强义务放映电影8000余场,观众达40万人次。他的足迹遍布共和县的每一处乡镇、每一个村落,行程累计20万公里……这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着怎样的经历?许国强去世后,儿子许正东在父亲的工作日志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我做(作)为一名党员,也是一名放映员、宣传员,就要为人民服务,把党的政策宣传好、放映好,一心一意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听党的话,永远(做)忠诚党的老实(人)。”

西海全媒体记者 李皓 孙娟 姚兰

吾雷村是许国强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他生命结束的地方。

2024年11月21日16时许,许国强将一沓禁毒宣传资料放进电影放映车的驾驶室后,随手将放映车里里外外擦拭了一遍。

放映车是2022年许国强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后,共和县委、县政府奖励给他的。这也是36年来,许国强用过最贵、最好的电影放映车。

领到车后,许国强又花了些钱,办了各种车辆手续。这笔钱对经济本就不宽裕的许国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说实话,他心疼,可他觉得这钱花得值。两年来,这辆车陪伴他走过了共和县的大小乡镇。许国强曾说,有了这辆车,他为乡亲们放电影方便了不少。

此刻,这辆车就停在离许国强家不远的地方。那天一早,许国强和儿子去附近的村子宣传森林防火等知识。下午,他准备带儿子到共和县铁盖乡寄宿制小学开展禁毒宣传。擦完车,许国强拿出宣传资料,发放给过往村民,这时,许正东正忙着往U盘里拷资料。拷完资料,许正东走出家门,看到父亲脸色苍白,两条腿晃悠了一下,就一头栽倒在地上。

17时许,许国强被送到铁盖乡卫生院,可是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他生命的钟摆永远停在了57岁的刻度上。

许正东说,11月2日,他从倒淌河乡放电影回来后,就一直陪父亲作禁毒宣传。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父亲没休息过一天。

上世纪80年代,许国强经人介绍,成为共和县的一名电影放映员。从那时起,他把一生的精力,都花在了放映电影上。

共和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这里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三四十年前,村子里的不少老人甚至连县城都没去过,能看上一场电影,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

吾雷村村民严海青是许国强的生前好友。他说,为了掌握电影放映技术,许国强真是没少下功夫。刚到电影公司当学徒时,许国强吃住都在电影厂的值班室,打扫放映厅、跑片取片、检查电路,他几乎包揽了所有的活。虽然只有初中学历,可是许国强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自学完了《简明电影放映手册》,初步掌握了电影放映技术。

1989年,原国家文化部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农村电影放映“2131”目标的通知》,要求各地将电影放映的主战场转移到农村,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放映喜闻乐见的优秀影片。听到这个消息后,许国强拿出省吃俭用的1500多元钱,购置了一台电影放映机,开始在吾雷村义务为乡亲们放电影。

许国强义务放电影的举动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村民青措说,那时候电视机还没普及,天一黑,很多人就上床睡觉了,不少年轻人闲得无聊,就聚在一起打扑克,自打许国强放电影后,村民们晚上就有事干了。

《秋菊打官司》《红高粱》《黄土地》……一部部带着乡土风情和时代特色的电影,极大地丰富着乡亲们的文化生活,让以往单调乏味的农村生活变得“有声有色”。

看到乡亲们对电影十分喜爱,许国强萌生了一个念头——让更多的人不出远门就能看上电影。

有了这个想法,许国强便背起电影放映机,走街串巷,到附近的村子义务放映电影。

《少林寺》《月亮湾的风波》《香魂女》……只要新的影片一上映,许国强就第一时间与共和县电影公司联系,将这些热门影片送到田间地头,送到乡亲们身边。

许国强的妻子马玉梅说:“上世纪90年代,只要放电影,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赶来看,有时足有上千人。”

许国强放电影的时间通常都在晚上。平均海拔3200米的青藏高原,气候冷暖无常,到了冬天,户外温度会低至-20℃左右,可谓滴水成冰,呵气凝霜。

电影放映完后,乡亲们谈笑着回家休息了,没有帮手的许国强只能独自一人收拾放映机。等他拾掇完放映设备准备回家时,往往已是后半夜。许国强踏着月色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赶,有好几次在路上遇到狼,幸亏他急中生智大声呼叫,游逛的孤狼才没敢上前。

时间一长,不少离铁盖乡稍远的村民都慕名而来,邀请许国强到自己村子放电影,许国强十分感动。他东拼西凑买了一辆自行车,开始到更远的地方给乡亲们放电影。从此后,共和县的乡野间便会时常看到许国强骑着自行车,匆匆忙忙赶路的身影。

塘格木镇的村民普措说,在那个年代,许国强放的电影,就像是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口,让大家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蓬勃生机,光影交汇的魅力让不少人萌生出了走出家门去外面看看的念头。

1990年,许国强结婚了。新娘马玉梅是一个性情朴实的姑娘。马玉梅担心许国强独自一人在外放电影不安全,放心不下的她,主动提出和丈夫一起为乡亲们放电影。

放电影是一件苦差事。为了多跑几个点,夫妻俩往往十天半个月不回家。草原上一个村子和一个村子往往相距一百多公里,为了赶路,夫妻俩有时连一口热茶都喝不上,到了饭点,只能就着凉水啃口干馍。放电影时,如果找不到借宿的地方,他们只能在地上铺一块塑料布,凑合一晚上。

后来,夫妻俩有了孩子,为了能及时把电影送到乡亲们身边,他们便把年幼的孩子带在身边。许家的3个孩子,几乎都是在电影放映机旁长大的。

“我家大丫头懂事早,我俩出去放电影不在家时,她小小的就知道照顾弟弟妹妹了。刚满6岁还没有灶台高时,就会烙馍馍了,让人心疼!”马玉梅说着说着,忍不住哽咽起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出家门,到西宁甚至更远的地方打工。他们中有不少人挣到钱后,给家里盖起了一砖到顶的大房子,看着让人眼热,而许国强和马玉梅却不为所动,依旧四处奔波,义务为乡亲们放电影。

严海青曾问过许国强,放电影一年到头也挣不上钱,你究竟图个啥?

许国强思忖片刻说:“看到有那么多人爱看自己放的电影,我心里高兴得很、满足得很,乡亲们离不开我, 我也离不开乡亲们。做人眼光要放长远,不能总盯着钱。”

婚后不久,许国强和马玉梅将家里的年猪和粮食卖了,他们用这笔钱买了两头毛驴,专门用来驮电影放映设备。

1990年4月26日,共和县与兴海县交界处发生6.9级地震。灾情发生后,夫妻俩来到80多公里外受灾最严重的塘格木农场和九道班等地,想为受灾群众做点什么。

看到灾区的状况,夫妻俩心如刀绞,他们白天帮着大家搭建帐篷,晚上便在废墟旁拉起幕布放电影。

有一天晚上,余震袭来,刹那间地动山摇,躲闪不及的许国强不幸被倒塌的墙壁砸伤,他心爱的电影放映机也被砸坏了。

躺在病床上,许国强一想起那台被砸毁的电影放映机,就忍不住泪水涟涟。陪伴自己多年的放映机,寄托了他全部的梦想,在他心里真是比命还重要。

那时,有人这样劝许国强,反正放映机也被砸坏了,不如就此罢手,到外面打工,多挣点钱才是正事。

许国强犹豫片刻后说:“一想起乡亲们,我心里就舍不得。”

家住三塔拉的牧民华周是许国强夫妇在放电影过程中结识的一位藏族老乡。每次许国强夫妇到三塔拉放电影,华周总是跑前跑后地帮忙,夫妻俩只要有一段日子不来三塔拉,华周便骑马到吾雷村看望他们。

“我们牧民娱乐活动本来就少,就指望看一场电影解解闷,你要是不来放电影,我们可咋办呀?”华周说。

华周的话,坚定了许国强继续为乡亲们义务放电影的决心。出院后,许国强主动找到共和县文化局,听说他想重建“夫妻放映队”,文化局的同志十分感动。在他们的帮助下,许国强夫妇置办了一台新的电影放映机,“夫妻放映队”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2009年的端午节,许国强夫妇到离家几十公里外的阿乙亥村为乡亲们放电影。回家途中夫妻俩遇上暴雨,骤然来临的山洪,刹那间冲毁了公路,正在路上的许国强夫妇躲闪不及,被激流卷走。

经过一番挣扎后,夫妻俩总算是爬到了高处,可放映机却掉进了水里。

看到越漂越远的放映机,许国强急了,他让马玉梅将一根绳子捆在他的腰上,自己奋不顾身地跳下了水。

洪水越来越大,浪头也越来越急。浪头不停地打在许国强身上,他在水里踉跄着,挣扎着,几次跌倒,又几次爬了起来。

马玉梅站在岸边,死死地抓住绳子一头,看到丈夫身陷危险,她不禁大哭起来。

马玉梅的哭声惊动了一位途经此处的领导。领导见状后,赶忙和随行人员一起七手八脚地将许国强救上了岸。这时的许国强已经被冻得瑟瑟发抖,可他依旧念叨着自己的放映机。领导将自己的大衣披到许国强的肩头,并详细询问了夫妻俩的情况。听到许国强长年义务为乡亲们放电影的事迹,这位领导眼眶湿润了,他嘱咐司机将夫妻俩送到县城,并掏出身上的200元钱,让他们吃上一顿热乎乎的晚饭。几天后,在这位领导的关心下,有关部门给许国强送来一台数字放映机和一辆三轮摩托车。这下,夫妻俩为乡亲们义务放电影的热情更高了。这一年,许国强自费购买了30个小板凳,专门让那些腿脚不便的老人坐着看电影。

沙珠玉乡69岁的藏族老人罗仁切说:“每次国强来放电影,全村人就像是过年一样兴奋,他就像是我们的亲人,时间一长不见面,还怪想的。”青措也说,自从有了新设备,许国强给乡亲们放电影的热情更高了,在村子里很少能见到他的身影。

2008年8月的一天,许国强夫妇到沙珠玉乡放电影。那天他们出门比较早,到沙珠玉乡时刚过晌午,因为没事,夫妻俩就在村子里闲逛。许国强看到村里一位老奶奶一个人在地里收庄稼,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老奶奶家没有劳动力,每年的农活只得自己干。许国强当下心头一酸,夫妻俩二话没说抄起镰刀,帮老奶奶收起庄稼。干完活后,老奶奶拿出50元钱和一双布鞋硬塞到许国强手里,可许国强说啥也不要。

“阿奶,你一个人过日子不容易,我咋能要你的钱呢?”许国强说。后来,老奶奶央求邻居给共和县委宣传部写了一封感谢信,大家才知道了这件事。

听说老奶奶专门写了感谢信,许国强十分感动。他说:“我给乡亲们放了这么多年的电影,早就和他们结下了很深的感情,我为老奶奶做这点事真的算不了啥,可老人家这么有心……我一定好好放电影,为乡亲们服务。”

时光流转,岁月如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几年,许国强夫妇放电影的设备也更新了,从胶片机到数字屏幕,从两头毛驴到专业的电影放映车,每一次改变都在许国强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设备如何更新,许国强为乡亲们放电影的热情丝毫不曾减弱。

才仁的家在沙珠玉乡,几乎每个暑假,许国强夫妇都会到他们村放电影。在才仁的印象中,许国强是一个对国家充满感情的人,红色题材的电影始终是许国强的首选,《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孔繁森》……一部又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电影,带给乡亲们的,绝不仅仅是一次次精神的享受,更是灵魂的洗礼。

“儿时的我正是通过观看这类影片,对党和国家的历史才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正是因为有了红色情怀,上大学时我就入了党。”才仁说。

长年的坚守,让许国强和马玉梅的“夫妻放映队”在海南州渐渐有了名气。马玉梅说,有一天,海南州的消防部门找到许国强,希望他能利用放电影的机会,协助消防部门为农牧民群众宣传消防知识。许国强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务。没想到,正片放映前播放的消防常识短片,格外受乡亲们欢迎,大家说,许国强播放的消防宣传片,内容贴近生活,形象生动,让人一看就能懂。不经意间,许国强成为一名义务消防宣传员。

不久后,海南州公安局也找到许国强,希望他能为禁毒宣传出把力。那段日子,许国强便有意识地为村民们放映《林则徐》《湄公河行动》等禁毒题材的影片,并在正片放映前插播禁毒宣传片,许国强将禁毒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禁毒工作关乎千家万户,让我们共同拉紧安全防线。”在每部电影放映前,许国强都会这样说。

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许国强驱车行驶10余万公里,深入3000余个农牧区、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放映各类禁毒影片5000余部,受教育群众近32万人次。

之后,在电影正片放映前播放各种宣传片,成了“夫妻放映队”的保留节目。消防知识普及、草场病虫害防治、肺结核的防治、农业技术推广,许国强在政府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夫妻放映队”成为宣传党的政策、传递党的声音的一个阵地和平台。

在播放宣传短片的过程中,许国强发现,因为语言障碍,不少藏族群众看起来很费劲,他就向相关部门要来藏文版的宣传资料,在放映现场免费发放给观影群众。考虑到不少老人看不懂藏文,许国强又自学了藏语,在每场电影开映前,用藏语给乡亲们讲解宣传内容。就这样,许国强带着用电影服务百姓的梦想,进农村、进牧区、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在共和县的山野中,播撒下无私大爱。

2010年12月21日,许国强和马玉梅的“夫妻放映队”在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活动中,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表彰,并荣获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先进集体(优秀放映队)称号。此后,许国强又被公安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国家禁毒委员会、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青海省人民政府等多部门授予多种奖励和荣誉。

2015年6月,许国强被国家禁毒委员会授予全国禁毒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有关部门邀请他到北京领奖,这是许国强的喜事,也是吾雷村乃至共和县的喜事。

为了参加颁奖仪式,马玉梅特意为丈夫买了一套西服,这是许国强一生中穿过最贵的衣服。但是为了这件事,许国强埋怨了马玉梅许久。

在许国强看来,这几年电影放映设备更新得很快,衣服能穿就行,省下的钱可以添几样新设备。

许国强热爱电影放映事业,他几乎将所有的钱都花在了电影放映上。拿许正东的话说,这么多年父亲穿的鞋子都是花几十块钱从地摊上买的。

2023年4月,许国强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许国强生前曾多次去北京开会、领奖,每一次穿的都是那套西服。每次穿完后,他都会将这套西服整整齐齐地挂在衣柜里。近十年过去了,这套西服仍像新的一样。每次想起这件事,马玉梅都会忍不住流泪:“老汉这辈子,把自己亏哈了……”

几年前,马玉梅得了一场重病,身体变得越来越差,她再也无法陪丈夫四处奔波为乡亲们放映电影,许国强就此将义务放电影的接力棒交到了儿子手上。

“只要群众有需要,你就不能停下来。”许国强对许正东这样说。

如今,许国强走了,可是他的梦想还在。广袤的山野,铭记着他的足迹;草原的风,传颂着他的故事。许国强把一份无私的情怀,播种在了故乡的山野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