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知青返“故里” 重温峥嵘岁月

西海全媒体记者 马晓君

7月15日,在庆祝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之际,10位老人步履蹒跚地来到格尔木,讲述那段激情燃烧岁月里的故事。

人生如白驹过隙,60年弹指一挥间。1964年12月14日,青海省人民委员会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设置农业生产建设师的报告》,经国务院批复,农建师的主力由招收的城市知识青年组成。1965年,来自山东省的首批208名青年听党号召,离开了从小生活的家园,告别了亲朋好友,乘长途班车一路向西来到格尔木,拉开了轰轰烈烈的知青奔赴青海柴达木支边的序幕。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7月16日,现年77岁的老知青孙中章在参观格尔木军垦农垦记忆陈列馆时,看到馆内墙面上的歌词,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

“陈列馆把当时的居住条件复刻得非常细致,这些摆放的人物蜡像太真实了。”孙中章指着馆内设立的“打土坯”场景中的人物模型说道,这些人物模型穿的“解放鞋”,在当时已经算是好鞋了。

看到孙中章说的“解放鞋”,现年75岁的老知青王沛东也打开了话匣子,说起当年修水渠的故事。“因为白天过于劳累,晚上睡觉时哪怕是帐篷漏雨,床褥都湿了,也照样能睡着,最痛苦的就是蚊虫叮咬。白天劳动时,每个人头顶上都是一团黑云,密密麻麻全是蚊子,一巴掌能拍死六七十只蚊子,我们连队最高记录是一巴掌拍死107只蚊子。”在王沛东的回忆中,除了蚊子,还有一种叫“小咬”的蚊虫,学名叫“蠓”,比蚊子体型小。当时劳作时戴的防蚊帽根本防不住“小咬”,很多同志被“小咬”叮得身上流脓。

王沛东话音刚落,身边同行的老知青便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那些年的经历。“我们那时候还比谁拍蚊子拍得多”“当时有个女同志脸上被叮一个大包,一直在流脓”……60年后的今天,老人们依旧难以忘怀那些被蚊虫折磨的惨痛经历。

除了深受蚊虫的折磨以外,沙尘暴也是令老知青记忆犹深的经历。“有时候明明在一顶帐篷休息,却会因为一场沙尘暴的突然袭击让人瞬间迷失方向,我记得那时候团队有名女同志在夜里被沙尘暴刮得迷了路,第二天才回来。”王沛东说。

在老知青你一言他一语中,参观队伍移步到了黑白老照片的展厅。“看,这就是我的老伴儿。”随着76岁老知青孙宪孝的介绍,大家纷纷开始打量起这些老照片,看看照片中能否找到自己或认识的人。

“看,这张是我在打篮球。”孙中章看到自己的照片,立即拿出手机请同行的人帮忙拍照,和60年前的自己合影。另一展厅中,老知青孙宪孝看到已逝战友陆建民的个人简介红了眼眶,“他当时还那么小,没想到早早地就离开了我们。”孙宪孝说,陆建民当时在修水渠工地上工作时意外去世。

1966年,党泉水库至马海的第一段干渠通水,随后几年,连接格尔木周边的东干渠和西干渠也陆续建成。这是山东知青完成的第一批工程,这些干渠,奠定了整个格尔木市今天城市水利系统的基础。王沛东说,他参与过水渠、水利枢纽和机场建设。

如今,这些老知青虽然早已各自有了新的生活,但那段在格尔木的知青岁月,早已成为他们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 军垦、农垦创造了奇迹,铸就了辉煌,谱写了砥砺奋进、赶超跨越的时代赞歌,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生动缩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