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引胜沟里的文化基因




西海全媒体记者 祁万强
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海东市,河流密集、气候温润,人类早期文明在这里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海东市乐都区,作为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重要驿站,更是在高原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
在乐都区的上北山区域有个叫引胜沟的地方,引胜沟也被当地人称为“胜番沟”,引胜沟原来归引胜乡管理,2007年,撤乡并镇后并入了今天行政区划上的寿乐镇。
引胜沟相对于当地的共和沟、碾线沟、城台沟等其它沟壑来说,生态植被保存较好,淡水资源也较为丰富。这得益于海拔四千多米的松花顶山系的恩泽,高山雪水的融化孕育了多条地表水,再加上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娘娘山脉的庇护,这里形成了较为温热湿润的小气候,千百年来也造就了今天的上北山林场这个绿色的宝库,成为了许多珍禽异兽赖以生存的生命家园。
也许正是优越气候条件的缘故,引胜沟自然成为了高原先民活动的场所之一。根据有关地方志书记载,东祁土司朵尔只失结后裔就世居于此。
二
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湟水又东,迳乐都城南,东流,右合来谷、乞斤二水,左会阳非、流溪、细谷三水。”
从这一水源地理方位记录和现在的地形地貌来推断,湟水河“左会”的湟水支流大体位于今天乐都区的北山区域,现在较大的湟水支流有从共和沟、引胜沟、阳关沟、卯寨沟、白崖子沟等沟壑中发源的水系。那么,“阳非、溪流、细谷”就可能是其中的三水,引胜沟最早的名称,也许就是这三个名称中的一个。
从北魏时期到清朝年间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引胜沟的名称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史料中基本上没有文字描述,历代史学家也没有关注过这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地方了。
到了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居住在青海的和硕特蒙古贵族首领罗卜藏丹津起兵,清政府派年羹尧、岳钟琪采用军事进剿和朝廷招抚相结合的方法恩威并施,最终平定了这场动乱。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将今天的引胜沟改名为“胜番沟”,改庄浪卫为“平番县”。
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杨应琚编撰的《西宁府新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胜番沟:在县东北,有土司祁氏园林在焉。东路桥圮,每绕道出此。树木阴翳,溪流湍激,虽炎天暑月,凉爽如秋。”这是对今天引胜沟较为详细和权威的描述了。
公元1928年,国民政府改青海“胜番沟”为“引胜沟”,意为“引人入胜”。
三
据《赵氏家谱》和《青海历史纪要》记载,赵氏先祖朵只木土司原籍甘肃岷州(现甘肃定西岷县),自明初以来世代居住在引胜沟。今天,引胜沟中依旧保留上衙门、土官口、陈家堡、新堡子等富有行政地域和军事防御意味的村名。
说到这里,还需要交代一下引胜沟的另一个名称——仓家峡。这一称谓,可能来源于世代居住此地的仓家族。清代康熙年间,碾伯所千总李天祥纂修有《碾伯所志》一书,这一志书分列名称、沿革、疆域等32目,是研究青海乃至西北地方史和民族史重要的资料。《碾伯所志》中对分散在碾伯所东北境的民族有这样的描述:大巴的族、旧仓家族、新仓家族、阿喇族……
从这一史料记载可以推测,地处碾伯所东北境的引胜沟,就是仓家族的居住地。今天仓家峡村的地名就因此而得名,这个村子中很多人也姓仓,大多数村民取名为仓官却、仓更加等,也许就是对这段历史精彩的诠释。
四
引胜沟的方言与青海海东地区的方言一样,汉语中往往夹杂着蒙古语和藏语、土族语的成分。比如,“朵罗”是藏语,头的意思;“胡度”是土族语,非常、很的意思。
“囊噶”是居住在引胜沟一带居民常用的一个方言词汇,形容此人不聪明、智力低下,不懂得变通等意,是一个明显的贬义词。这一词汇并不仅仅出现在引胜沟住户的方言中,甘肃榆中、靖远、武威、永登等地的方言中也有“囊噶”一词,音义用法基本上相同。
那么,“囊噶”这一词究竟是怎么来的?
“这个人囊着很!”这是很多青海人常说的一句方言。此处,可以明显看出,“囊噶”一词已经简化成了“囊”;“你不要装囊。”这句方言中“囊噶”一词又变异为了“装囊”,地地道道地成为了一个组合名词;母亲嘴边时常会说这样一句俗语:“胜番沟里着囊噶歹,盘盘路上上不来!”这里,“囊噶”一词又变成了“囊噶歹”。
囊、装囊、囊噶、囊噶歹,这一系列具有同一个意思的词汇,明显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今天,却很少有人知晓“囊噶歹”这个发音了。
青海著名地方史学者李文实先生,在他的《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一书中写道,“囊噶”是一个古蒙古语。陈寅恪先生在《元代汉人译名考》一书中考证,元王朝建国后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南宋的汉族)这四等人。元朝人称南宋为“南家”,“囊家歹”就是“南家”的音译。这个词汇中“歹”字是尾音,也被翻译为“特”或“惕”,是元朝时词语读音音变的一个形式。
从对这个词汇的分析不难看出,方言是一个地区独有的语言,而每一种语言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的形成或传承,正是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最有利的证明。
五
地名是活跃的文化细胞,我们从它的历代沿革、命名规律等多方的分析,就会发现它所富含的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等方面的丰富内涵。从胜番沟到引胜沟,这一称谓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文化模式、民族信仰、语言结构等元素交流与影响,形成了相互认同和理解并通过各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凝成了不同民族共同的国家意识。民族间的融合就像一棵树的年轮,一圈圈的年轮记录着一段段民族变迁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