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38版:青海·非凡十年 PDF 上一版 下一版

格尔木:构筑大枢纽 打造新引擎

西海全媒体记者 王秀云

格尔木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境内有长江源头、万丈盐桥、雪山冰川、昆仑雪景、瀚海日出、沙漠森林等自然奇观。

十年风雨历程,格尔木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扎实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十年来,格尔木用一组组数据、一处处变化、交出一张张满意的答卷。2021年,格尔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67.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2年增长83.9%,经济发展由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2021年,格尔木市财力总量达到50亿元,比2012年增加21亿元,全市总财力累计达到431亿元。十年累计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1亿元,年均增长5%,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为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调整经济结构、有效防范风险提供了坚实资金保障。西部百强县排名由2013年98名跃升至2021年的29位。

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记录着格尔木砥砺前行的脚步,彰显着格尔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成就,寄托着全市人民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

工业支撑 清洁产业步入“快车道”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工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城市兴。十年来,格尔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

2021年格尔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至74家,2013-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1%。成功纳入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基本形成了以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采选冶炼、新能源为主导,新材料、装备制造、特色轻工、现代服务业为辅助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增添内生动力,盐湖产业用科技创新驱动盐湖资源综合开发,从单一钾盐到钾、钠、镁、锂、氯碱5大产业集群,延伸盐湖化工、能源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循环产业模式,构建以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的循环型产业体系,已形成年产800万吨氯化钾、7万吨碳酸锂等产能规模。

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跻身2021“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位列第449位。全省首个“揭榜挂帅”科技攻坚项目落户格尔木,率先实现盐湖提锂排放母液镁、锂综合回收利用,成功突破高纯氯化锂制备过程除硼关键技术,实现从无机化工向精细化工的跨越。

十年来,格尔木市全力推进并网光伏、光热、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新能源产业建设健康、稳步推进。截至目前,格尔木市累计实施新能源项目138个,建成非水可再生能源并网装机容量579.9万千瓦。清洁能源发展迅速,国家首批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第三批“领跑者”光伏发电应用基地等示范项目建成投运,累计建成清洁能源并网装机容量579.9万千瓦,占全州总装机容量的50.2%。

如今,格尔木市步入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快车道”。十年来,格尔木市抢抓机遇、聚焦关键、工业经济呈现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释放出跨越发展的新动能。

绿色有机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十年来,格尔木市加大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发展“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业态和经济主体,利用电商平台和网上商城,加快全市特色农牧业向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步伐。202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8亿元,是2012年的2.66倍,年均增长11.48%。

十年前,郭勒木德镇红柳村仁达合作社200公顷土地大部分是沙地和碱性地,主要种植枸杞。随着格尔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今仁达合作社凭借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引入,培育出了人参果、油桃、西瓜、葡萄、李子等各类特色水果和蔬菜,品种多样的瓜果蔬菜丰富了当地群众的餐桌。目前,仁达合作社已逐渐形成了集农业生产、观光采摘、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旅游园区。

唐古拉山牛羊肉以其得天独厚的特色,一直深受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青睐。2004年11月,唐古拉山镇6个牧业村128户牧民搬迁到格尔木市南郊新建的长江源村定居点,2017年整村脱贫。2020年,长江源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建成了冷库和牛羊肉加工厂,成功打造“唐古拉牦牛”和“唐古拉藏羊”国家地理标志绿色品牌。2021年建成藏家民俗传承基地;2022年旅游产业园道路项目利用浙江援青资金开工建设,村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多元化发展。截至2021年底,长江源村牧民群众人均收入达到31920元,较十年前翻了一番,村集体经济收益达50.8万元。

十年来,格尔木市在稳步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枸杞种植面积达到6266.7公顷,建成枸杞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000公顷。目前,已建成集筛选、烘干、色选为一体的加工企业6家,年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认证“绿色食品”企业17家50个产品、“有机食品”5家6个产品,累计有12家企业入选“神奇柴达木”海西农畜产品公用品牌,格尔木已成为青海省首个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

十年来,格尔木市枸杞产业还走向了国际市场,小小的枸杞果,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更拓宽了群众致富的“新路子”,成为带动百姓致富的“金果果”。

立体交通高效畅达 旅游物流迅猛发展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从曾经的“一条马路走到头”,建成了如今纵横交错和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格局,十年来,格库铁路(青海段)正式开通运营,格尔木火车站新站房投入使用,综合交通运输结构不断完善,通畅的“天路”为格尔木市全面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铺就了坦途,成为助力格尔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格尔木市开通西宁、西安、北京、郑州、杭州、拉萨、成都、温州8条国内航线,至西藏、新疆、甘肃的三条公路干线在此交会,公路总里程达到3294公里,格库、格敦铁路全线开通,西格铁路提质改造工程开工,格成铁路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从2012年至2021年,货运量由2495万吨提高到3649万吨,客运量由120万人次提高到178万人次。

数据显示,格尔木市市政道路总长度221.36公里,全市建有12个汽车站,开通客运线路9条,城市公交线路7条、城乡公交专线6条,公交线路总长度628.3公里。

十年来,格尔木市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理念,推动旅游与工业、农牧、商贸、文化、体育、康养、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形成了一批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体,带动自然教育、生态研学、文化创意、旅游装备制造、天文科技高新产业制造等关联产业发展,催生新业态、新产能,延伸产业链。

建成昆仑旅游区、将军楼公园两个4A级旅游景区,野牛谷省级风景名胜区及梦幻盐湖、第三片胡杨林等17个旅游景区点。十年来,格尔木旅游接待总人数由174.5万人次提高到572.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6.4亿元提高到32.43亿元。

十年来,格尔木市坚持以全域旅游为统揽,以文旅融合为主线,积极构建高品质文旅服务体系,先后荣获最具特色魅力旅游目的地、中国20个最具发展潜力摄影旅游城市、全省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

格尔木市作为柴达木盆地最大的物流集散贸易中心,承担着青海、西藏、甘肃、新疆四省区区域公路物流集散中心的重任,格尔木综合物流园保障了进藏入疆物资的运送,形成了全省的物流节点重镇。

青藏电商产业园以及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等建成投运,中欧班列、铁海联运班列成功开启,国际物流枢纽建设加快推进,有机枸杞、金属锂出口领跑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33.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54.12亿元,年均增长5.4%。2022年线上企业68家,较2015年的48家增长41.7%,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新业态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生态优先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十年来,格尔木市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为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居环境整治,格尔木市深入开展国土绿化三年行动,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化总面积达到826.6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285.8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2.58%,绿地率达到19.72%,人均公园绿地11.42平方米,截至2021年年底,格尔木市已建成公园4个、绿色广场5个、小游园15个,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由此,格尔木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十年来,格尔木市投入专项资金5.8亿元,实施生态项目约50个,持续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一体化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完成国土绿化4.34万公顷,实现人工造林0.475万公顷,新增城市绿地21.1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4%,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2.1%。

十年来,格尔木市绿化工作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科学建绿的原则,区域绿化采用乔、灌、花、草相结合,建成区覆盖率由20.43%上升至22.58%,人均公园绿地由6.22平方米上升至11.42平方米,提升了城市形象。

2021年,格尔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3.4%,PM_2.5年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与2017年相比,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1.7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_2.5)年平均浓度下降7.4%。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多年达到100%。这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是格尔木市这十年来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爱护和不懈努力。

十年来,格尔木市全面落实公益林管护任务33万公顷,草原禁牧105万公顷、草畜平衡170万公顷,落实湿地管护4.2万公顷;累计检疫各类苗木4990.9万株,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面积7.58万公顷。

依托公益林管护员、湿地管护员、草原管护员,格尔木市建立起生态“防火墙”。家住郭勒木德镇的蔡国来是建档立卡脱贫户,2018年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负责人工林管护工作。“我每天的工作是日常巡护、不定时巡查,保护好每一棵树木是我的职责。” 蔡国来说。

距离格尔木市区以西40公里的防护林,一排排新疆杨高高耸立,一片片低矮的红柳、沙柳等灌木在林中交错相织,这里被称为格尔木市的“绿色围巾”,成为拒风沙于城外的生态屏障。

从曾经遍地的土坯房,到如今高楼林立,错落有致,从曾经缺景少灯,到如今步步美景,处处花园,格尔木城乡建设不断向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文明城市迈进。

以人民为中心 不断增强民生福祉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民心。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格尔木市委市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年来,格尔木市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让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以群众满意为最大追求,书写保障和改善民生新的精彩答卷。

十年来,格尔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24548元增加到2021年的36665元,年均增长7.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1341元增加到2021年的38768元,年均增长7.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9696元增加到2021年的22414元,年均增长9.6%。

站在时间的坐标轴上回望,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格尔木市把一件件实事,办进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十年来,格尔木市保持75%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发展。十年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12年的14905元增加到2021年的24229元,年均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12年的7813元增加到2021年的17978元,年均增长8.4%。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随着格尔木市财政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民生的“温度”有了显著提升,对格尔木人来说,以往的美好愿景,正加速变为现实生活。十年来,民生支出累计达到190.6亿元,其中用于教育、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支出达到89.6亿元。

就业一头连着发展大局,一头连着百姓福祉。十年来,格尔木始终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形成政府激励。格尔木市就业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9万人,稳定就业岗位2.8万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农牧民转移就业10.5万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4亿元,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余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从2012年的1829元增长到3553元,提高了94.26%;城乡居民月人均养老金从2012年的229元增长到386元,提高了68.56%。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2012年的13995人增长到2022年8月的28208人,增长率达101.56%,760名建档立卡脱贫人员、14名边缘户、突发困难户养老保险参保率100%。连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市和农村从2018年的月人均503元和年人均4000元分别提高到2021年的月人均675元和年人均5184元,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保的目标,城乡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回望十年,令人振奋,展望未来,豪情满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格尔木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凝聚发展合力,努力建设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格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