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社区·记者帮 PDF 上一版 下一版

本报记者帮八旬民间艺人找徒弟

刘玉启和他的葫芦烙铁画作品。

西海全媒体记者 芦舜 文/图

“我有一个心愿,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81岁的“草根艺术家”刘玉启钻研葫芦烙铁画20年,技艺成熟后,不忍所学失传,但一直没找到徒弟,心中总有一份遗憾。从西宁市城北区马坊街道办事处新村社区得知老人的心愿后,本报记者积极寻找,联系到西宁市世纪职业技术学校寻求帮助,得知老人的心愿,学校有意帮他达成所愿。

6月28日,走进新村社区葫芦烙铁画室,一面墙的博物架上,摆放着几十只造型各异并绘有各种古典人物形象的葫芦,上面绘制的人物形象传神,极具观赏性。

多年前新村社区开展文化传承活动,邀请刘玉启给辖区居民教葫芦烙铁画。“喜欢的人不少,但没人能坚持下来。”刘玉启说,一只葫芦烙铁画,从开始打稿到完成绘画,要用近两个月的时间,耐心和技艺缺一不可。

葫芦烙铁画有特别的技艺。由于葫芦的颜色会随着时间的变迁逐渐加深,烙上去的画也会变得模糊不清。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刘玉启向各地做葫芦烙铁画的手工艺人请教,但一直没找到好的解决办法。

“一遍不行来两遍,两遍不行来三遍。”经过不断琢磨研究,第一遍打稿,第二遍深度画,第三遍加深颜色,葫芦上的画终于不再随时间消失。能固色了,那么能不能上色,让烙铁画变成彩色的?

想到从前黑白照片人工上色的办法,刘玉启试着用这种方法给葫芦烙铁画增添色彩。多次尝试后,他发现用棉签蘸着打印机中使用的颜料,能将色彩一点点涂到葫芦上,且颜色有通透感,上色后葫芦与画融为一体,不显突兀。

刘玉启的工作室里,有一盒市面上没有的工具。开始学葫芦烙铁画后,使用的烙铁不顺手,于是他自己动手制作工具。“这是画线的,这是上色的……”他有四五把不同样式、不同作用的烙铁棒。

当天,西宁市世纪职业技术学校艺术设计专业部主任于园园专程来到社区,见到了刘玉启,观赏了他的作品,对老人的作品赞不绝口。

于园园说,老人的作品很有观赏价值,学校有艺术专业学生,可以从中挑选有兴趣的学生,由教师带队,到老人身边去,师生共同传承老人的技艺。同时,学校也将通过“非遗进校园”“传统手工艺进校园”等形式,请老人到校园,给学生开拓眼界。

“葫芦和‘福禄’的音调相近,所以人们很喜欢,希望通过学习,能将老人的技艺和学生在校所学的技能结合到一起,开发出新的文创作品。”于园园说,看到那么好的手工艺作品,自己会竭尽所能让更多孩子认识葫芦烙铁画,学习葫芦烙铁画。

新村社区工作人员表示,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为了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街道办也在推进重点人才项目,推动民间技艺传承和社区文化发展,并感谢《西海都市报》记者牵线,让老人离完成心愿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