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兴起来 职工口袋鼓起来

屈霞
操作工人在检查地毯。 (图片均为实习记者 冶雅婷 摄)
乔世萍
陈菊
圣源地毯操作工人曹有梅正在织毯。

西海全媒体记者 范程程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异域风情的民族图案、山清水秀的风景画作……在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幅幅精美的藏毯让人惊叹不已。依托青海优质羊毛资源,圣源地毯将传统藏毯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打造出助力高原特色产业走向世界“金名片”的同时,努力扛起社会责任,通过专业的藏毯生产技能培训,采取企业与合作社、编织团队结对帮扶的方式,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经纬穿梭间为越来越多人编织幸福生活。

“收入稳定,生活过得格外踏实”

整理纱线、启动机器……圣源地毯操作工人陈菊熟练地操作着阿克明斯特地毯织造机械。陈菊家住西宁市城中区总寨镇谢家寨村,她已在圣源工作10年,家中有父母和正在读初三的女儿,她在圣源的工资收入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

在更换纱线的间隙,陈菊说起自己心中的圣源:“与周围打零工的同乡不同,我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而且公司还会为我们缴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及住房公积金,每年春节前都会为我们这些家庭比较困难的职工发放3000元补助金。虽然家里只有我一个劳动力,但我没有后顾之忧,生活过得格外踏实。”

“在这里工作,我能看到希望”

在生产车间二楼的纱架上,17760个纱桶整齐地排列着,这是乔世萍工作的地方,只见她的双手在纱桶间上下翻飞,迅速地换纱。

家住西宁市湟中区的乔世萍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那时公公瘫痪在床,丈夫只能打临工,她在圣源的工资便是家中最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圣源工作9年,她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家人不仅还清了债务,顺利脱贫,年收入还超过8万元。更令一家人高兴的是,他们搬进了三层小楼。用乔世萍自己的话来说:“在这里工作,我能看到希望。”

“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在圣源工作10年了。”今年50岁的曹有梅所在的岗位是枪刺地毯的制作。10年时间里,曹有梅见证了圣源地毯的发展,并与圣源地毯一起成长。

“第一次是在生产技艺方面,从最初的手工编织转型为结合手工编织、机械编织等多种方式。第二次是在商业模式方面,从批量销售逐渐向个性化定制转型。第三次是智能织造转型,每一块地毯在经过设计师设计和转换之后,工人在编织时更加方便。”曹有梅说,建厂以来,企业经历了三次转型发展,从手工编织到手工加机织,从大规模生产到个性化定制,从定制模式到智能织造,传统藏毯已经织出了“创新范儿”。

特色产业强起来,职工钱袋鼓起来。“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曹有梅说。

“做好传帮带,编织生活‘幸福毯’”

10年的历练让屈霞从一名操作工成长为后整理车间主任,身份的转变源于她的不懈努力。

启动机器、织造地毯、更换纱线……刚进入圣源时,因为之前从没接触过织造行业,屈霞总是拉着师傅恶补岗位技能,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她掌握了各项专业技能,工作上也慢慢地熟能生巧。

工作有了起色,收入也越来越多,2015年,屈霞的爱人也来到厂里工作,因为有技术傍身,屈霞的爱人很快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感谢圣源给我们提供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如今,我们把家也安在了城南,没有后顾之忧,工作起来也带劲。”屈霞说,最令她骄傲的便是在圣源工作,今后,她将继续做好传帮带,编织出生活的“幸福毯”。

●延伸阅读

自2018年起,圣源地毯公司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华瑞藏毯有限公司达成长期扶贫意向,为该地区培训合格藏毯编织制作人员30余名;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玛央民族手工艺制作有限公司达成长期扶贫意向,为该地区培训合格藏毯编织制作人员20余名。圣源地毯公司在当地除收购“西宁大白毛”外,还为当地藏毯产业培训核心技术人员,在当地建设藏毯生产基地,待技术培训合格稳定后给予长期订单支持,所有订单按市场价格结算。2021年,这样的合作扩展到了西藏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