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闯敢试 突破创新
本报记者 谭梅
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青海赛区决赛现场,122块项目展板前涌动着别样的“科创热气”。雨生红球藻在青海的高度适应性、高原烘干系统的大作为、智能公厕惊艳的除臭净化技术……这些贴着青海大地生长的创新项目,不事张扬却韧劲十足。随后走访各家企业,记者愈发清晰地感受到:青海的“科创高地”,靠企业骨子里的“敢想敢做、敢为人先”,把海拔“高地”,酿成了惠及民生的发展“沃土”。
海北沂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去年才落地的新兴企业,一出手就填补了青海微藻生物科技的空白。要知道,为了培育出适配高原气候的藻种,他们在大棚里蹲守了8个月,反复调节光照、温度,才让“内地娇贵”的雨生红球藻在青海扎了根。更让记者动容的是大棚联农带农,带动牧民就业。在很多人眼里,“新兴科技企业”总与实验室绑定,可沂海生物偏“敢”闯一条“技术落地即能助力民生增收”的路,让试管里的藻种,变成了牧民手里的“增收钥匙”。
再说“敢改传统”的老牌企业青海日出昆仑实业集团,扎根青海25年,“敢”把太阳能、空气能捏合到一起,研发出多能互补智能化烘干系统。“老企业不能怕变,青海的清洁能源这么好,不用起来太可惜!”负责人张蕊的话,点透了老牌企业的“敢”劲——不是颠覆式创新,却是对传统产业的精准“焕新”,让青海的资源优势,变成了产业转型的“强引擎”。
还有为解决“厕所臭”这个“小事”,跑遍十余座城市的青海愿尔康团队,蹲点记录3000多条数据,终于研发出“源头吸臭+五重净化”的系统,除臭率超98%,能耗还降了70%。这些技术没有多“高精尖”,却让科创的温度,变成了老百姓寻常日子里的“幸福底色”。
采访中,记者在想:是什么让这些企业有如此敢闯敢试的劲头?可能是青海人“缺氧不缺精神”的韧劲,也可能是青海的优势资源,抑或是企业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让他们身上多了那股“啃硬骨头”的劲,敢闯“空白领域”,愿改“传统老路”,不管是和高校团队合作攻关,还是蹲点一线收集数据,他们都在用“研发+学习”的态度,让青海变得更好,更有潜力,更有动力。
再看青海的“科创+”,它们是企业用“敢想”打破地理限制,用“敢做”填补产业空白,用“敢为人先”破解民生难题,终于让海拔高地,长出了惠及万家的“科创果实”。这果实里,藏着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也藏着老百姓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