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 示范市创建“新样板”

本报海东讯 (记者 陈俊) “重点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聚力课堂教育教学这一阵地,在初中七年级开设不少于12课时的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各校还将河湟文化、民族风俗、民族歌舞、手工制作、河湟非遗等地方民族文化融入教学中,让孩子从小根植‘石榴情’、共绘‘同心圆’……”7月2日,海东市教育局负责人如是介绍。

据了解,海东市教育系统根据海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建中面向机关干部实施“头雁工程”,面向各级学校实施“种子工程”,面向各族群众实施“覆盖工程”等内容,连续4年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讲好思政课 当好引路人”系列活动,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教育有机融入各学段、各学科教学中,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同时,各学校充分利用校园橱窗、板报、电子显示屏、校园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惠民政策及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等,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浓厚氛围;通过“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的锅庄舞比赛、千人安召舞课间操、泥塑以及经典诵读、歌舞书法、社团实践等活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民族文化、河湟文化、民俗文化等中华文化交融共生。

海东市多民族聚居、多文化融合,总人口173万,其中以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达90.35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2.22%。多年来,海东市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打造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打造“百里河湟石榴红”品牌等一批特色亮点。立足多元文化特点、区位地理优势和独特资源禀赋,创新提出“传承弘扬河湟文化,在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作出示范”“融入兰西城市群区域战略,在推动跨省联建联创上作出示范”“提升拉面产业品牌,在丰富拓展‘三交’载体上作出示范”等目标,全力打造多民族地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