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PDF 上一版 下一版

看,西姆措湖畔 “石榴花开”!

“十户长”叶哈特家中设有一个图书角,政策、法律、民族团结等方面的书籍都有,牧民们随时都可以来家里阅览。
智青松多镇社区为辖区内的孩子们开设了民族团结第二课。本报记者 李兴发 摄

本报记者 李兴发

西姆措湖,是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年保玉则山下,三百多个大小湖泊中的一个。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进藏途经此地,流下的思乡之泪汇聚成这一湖泊。“久治”是藏语“团结”的译音,坐落在西姆措湖畔的久治县,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种下了团结互助共谋发展、文化交流交融的种子,如今已是枝繁叶茂。

夏日的久治,细雨如织。6月29日,雨后的门堂乡门姆赛塘草场上一片清新,青草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更加鲜嫩。“你看,所有的美景都是很多美好的东西融合在了一起才有的!”在门姆赛塘黄河风情园内开起藏式农家乐的昂秀,这个在门堂乡为数不多走出草原,曾在三亚上大学的“90后”小伙有感而发。

2017年,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昂秀显得有些局促,他回忆道:“当时汉话说得不好,又是第一次来大城市,觉得格格不入。”但昂秀的陌生感很快被同学、宿舍室友的热情冲淡。得知昂秀第一次出远门,同学先是帮着收拾行李,接着带他熟悉学校环境,完全没有因为昂秀来自偏远地区而排外,相反倒是更加热情起来。让他更意外的是,晚上室友为他送上那首老歌《一个妈妈的女儿》,“当时我笑了,不是笑他们五音不全,是因为他们对我的特别关照。”想起往事,昂秀依旧满脸幸福。

“大学四年,他们教我讲普通话,我教他们唱藏歌跳藏舞。他们带给我自己家乡的特产,我教他们拌糌粑。”如今,八年过去了,这种团结互助、交流交融的美好,昂秀一直记在心里。每当有游客来他的牦牛帐篷,汉藏双语混唱版的《一个妈妈的女儿》会代替祝酒歌,在藏餐宴上为来宾助兴;每当自驾游游客房车出现缺水少电、机械故障等问题时,昂秀不仅免费帮着提供水、帮助充电,而且还忙前忙后帮着修车,当游客问及久治哪里好玩,昂秀又会免费充当导游。

“歌里不是在唱嘛,‘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一家人,我肯定要照顾好、操心好啊!”在昂秀的生活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没有可歌可泣的大作为,有的是流露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昂秀的故事正是久治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缩影。多年来,久治县将民族团结工作,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在门堂乡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正在国家级非遗项目藏文书法代表性传承人——桑格达杰老师的带领下,了解流淌在笔尖的艺术瑰宝。藏文的“团结”“互助”“友爱”是学生常练的字。在掐丝工艺班,红石榴、解放军等形象被融入进传统工艺;汉字书法课堂上,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用毛笔书写着“吉祥如意”“合家团圆”,一撇一捺间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文明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的共同文化,它赋予了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基本的文化烙印和精神基因。接触和体验后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内涵和深意。”毕业后,通过公益项目支持,去北京、杭州接受提升培训后,回到母校任教的拉尔吉,在理论课上她会从非遗文化开始延伸,讲中华民族的历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播撒进新一代年轻人的心里。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民族团结的根脉,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职业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一体化模式,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在墙上’到‘进课堂、入头脑’的转变。”门堂乡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党支部书记才让南杰说,走出校门的他们不仅要学有所成,更要有肩负起建设国家和家乡的意识和责任感。

久治县智青松多镇智青松多社区,居民以藏族为主,还有汉、回、土等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社区。在端午节期间,不同民族的孩子上演了争先恐后给小伙伴送“香包”“粽子”的有趣故事。没有香包,就用小布袋、小密封袋扎孔,装进藏香互相赠送;没有粽子,就用纸叠个三角形代替,写上祝福语互送祝福,满满仪式感。

智青松多社区借助辖区内教师、退休干部较多的优势,利用孩子寒暑假、节假日等课外时间,在社区内开设民族团结、各民族民俗文化知识、爱国主义等课外讲堂,让孩子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了解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俗文化,树立“一家亲”的民族团结意识。

如今,“民族团结+”已深入到久治的各行各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宣传转化成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团结就是力量,这份力量所转化出的能量,正在推动久治县各领域的快速发展。西姆措湖畔故事从古至今都在增添着新的篇章,如今的篇章应该是“西姆措湖畔石榴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