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PDF 上一版 下一版

优质教育 “联”到家门口

江苏教师走进贵德开展教学。
课堂上,学生老师共同学习。本报记者 洪玉杰 摄

本报记者 洪玉杰

“尹老师好!”

“同学们好!”

6月28日,明艳的阳光照在河阴中学操场上,精气神十足的尹子悦向着教学楼走去,一路上遇到学生问好,她一一回应。

尹子悦是江苏南通大学研究生,因为“校联体”的机遇,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中学任职八年级英语教学老师。

尹子悦口中的“校联体”,简言之,就是由多所学校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合作体制。通过师徒结对、专题辅导、示范课、公开课、同课异构等方式,探索教师交流机制,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时间回到2023年,贵德县以援青机制为契机,联合江苏省南通市,以“校联体”模式,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资源、教学研究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共赢共享。

“当时,只是抱着来看看的心态。”尹子悦说:“没想到,教学环境这么好,学生进步也很快,自己很快爱上了这里。”

近年来,贵德县将教育发展作为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当地教育迈入史上投入力度最大、办学条件改善最快、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走进河阴中学,三五成群的学生在操场奔跑,电教室、图书室、风雨操场等优质教学设施一应俱全,书香气息迎面扑来。

尹子悦来到英语教研组,继续完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讨论,跟她对接的是八年级英语课教师、英语教研组组长马晓莉。

马晓莉是最早前往南通市启秀中学学习的教师代表,看到往常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在那里角色互换,短短数天时间,对马晓莉的影响却很大。

回来后,马晓莉在课堂上“依葫芦画瓢”开展“小组讨论”“知识点探索”“外景学习”,从最开始“注重结果”向着“注重过程”转变,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或者变为“主角”,给老师和同学们“讲课”,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南通的教育资源、教学模式,师资力量,在教育行业名列前茅,我们的教育资源体量不大,生源、师资、教研有待长足发展,而‘校联体’就是缩小教育区域差距、提高教育质量的最好办法。”河阴中学校长李洪林说。

一项好政策可以激发教育的无限潜力,“校联体”不仅实现了城乡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整体提升的“法宝”,更是“让学生成为主角”的具体体现。

通过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改革,河阴中学连续三年中考成绩排名海南全州第一,仅2023年,就有133名贵德学子考入985、211院校。

看着“校联体”将优秀教育资源“联”到家门口,贵德县城周边的农牧民群众乐得合不拢嘴。河阴镇林荫社区的居民李加才让说:“守着家门口的好学校,好老师,谁不愿意自己的娃娃能够教育好。”

目前,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海安实小、南通市启秀中学、海安紫石中学等四所学校与贵德县河阴寄宿制学校等四所学校正式结对,两地将在多领域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截至目前,南通共援派68名教师深入贵德开展本土教研工作,贵德派出60名教师赴南通学习进修。

“教育,永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漫长的、时时刻刻倾注心血的过程。只有把顶层设计和地方实际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用知识改变命运,以教育成就未来,‘校联体’就是最好的探索路径。”贵德县委书记白永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