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绿色长廊 守护一江清水

锦绣坎布拉。本报记者 姚斌 摄
尖扎县洛哇林场那卡管护站护林员在填写巡护日志。
村级河湖长在巡护途中捡拾垃圾。本报记者 公保安加 摄
苍鹭才项南加 摄
凤头鸊鷉才项南加 摄
红翅旋壁雀才项南加 摄
针尾鸭才项南加 摄
狍才项南加 摄
白尾海雕才项南加 摄
尖扎县全景。本报记者 公保安加 摄

本报记者 公保安加

滔滔黄河向东冲出松坝峡,流入到苍松翠柏的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后变得温婉沉静,滋养着两岸大地,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境内留下了一条90余公里的“绿色长廊”。

沿着黄河眺望,十年间,浓郁的绿意从沿黄村镇大面积向高处延伸,渐次覆盖纵横交错的山梁沟壑,将曾经的一处处荒山秃岭装扮得青翠葱茏、生机盎然。

6月初,记者走进尖扎县南山、坎布拉镇以及康杨镇,探访人们齐心协力守护绿水青山,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生动实践。

誓将荒山变绿洲

时值盛夏,尖扎县南山绿染遍野。眼看着天气一天天变得炎热起来,南山林场各个管护站开始轮流引水浇灌各自区域内的林木。在南山大门口管护站,护林员吉合太和才让东周刚刚结束入夏以来的第一轮浇灌工作,转入日常巡护。

“这个季节的南山满眼绿意,是我们巡护压力最小的时候。”吉合太介绍,管护站每一个护林员负责着大约270公顷的管护区域,每年秋季到来年夏季七八个月的防火期,是他们最劳心费力的日子,夏季的浇灌虽然辛苦,心里却是舒畅愉快的。

吉合太记得,南山开展大规模绿化,是从2014年开始。从起初参与植树到如今日日与林区的树木为伴,时间已经过去了10年,一棵棵树苗已经长成了枝叶繁茂的大树,将整个南山化为一片绿洲。

“很早以前,南山就开始种树了,但是不见什么成效,那时候附近的村民为了放牧,不认为把这座山变成树林是一件好事儿。”生长在南山脚下勒尖村的尖措老人见证和亲历了这里由荒山变为绿洲的全部过程。他年轻时,每年春季有很多干部职工在南山分区栽植树苗,但由于干旱缺水,到来年春天,山上还是死气沉沉。

大概是在2013年,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尖措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全力支持南山造林绿化工作,几轮入户下来,最终说服了大家,不仅让出了地块,并参与造林绿化的行列。

离南山大门口管护站不远处,伫立着一块石碑,表面有些斑驳,上面的红色碑文深刻表达了尖扎人把荒山化绿洲的渴望:县城有山,其曰南山……其麓邻水,其上不毛,风起易尘,雨起易灾;濯濯其表,何日为青……

2014年,尖扎县委县政府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定制“整合资金,铺管筑池,水路先行”的全新策略,整合水利、交通以及林草等各方资金,举全县之力,向年年栽树不见树的南山发起“总攻”。

自此,一场以党员干部职工为表率,全民齐参与的义务植树活动成为每年春天尖扎县最美丽的风景,尤其到2016年,南山造林绿化初见成效,童山见绿,荒坡著衣,人们对造林绿化信心倍增,士气高涨。

十年树木。如今,南山已然林荫浓郁。站在南山林场极目四望,铺天盖地的绿色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震撼,环顾四周,满山坡的油松、山杏、丁香、青杨以及榆叶梅将整座山妆点得生机盎然。

有了南山绿化的成就,尖扎县造林绿化的脚步愈加轻盈。10年来,从南山到洋江、满岗、仁才、坎加……28万亩(约18667公顷)荒山秃岭,在全民参与的“植绿运动”中被逐一改造成了一条条绿色的脊梁。

为有源头活水来

6月5日,在连日阴雨后,尖扎县迎来了难得的好天气。位于坎布拉景区南侧山腰被村民称为唐加拉卡的一片平地上,俄家村党支部书记项秀带着村民搭建起一顶顶白色的藏式帐篷。

项秀小时候,村里老人常说,横亘在俄家村后的卡日山像一位端坐的老人,唐加拉卡就坐落在他的臂膀上,是一块宝地,不能随意挖土动石。

但几十年来,唐加拉卡的村民似乎对这块“宝地”并不是十分在意,尤其是这十多年里,这里的土地并没有村民去耕种。

直到2023年,尖扎县坎布拉镇俄加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启动,这片无人问津的土地才被大家重视起来。

今天,项目全部完工,这片曾经的荒地摇身一变,成为一处绿油油的树林,林子里,苹果、梨、山杏、樱桃树苗整齐排开,高昂着头,尽情吸吮着温暖的阳光,沿树林边缘的一圈,被榆叶梅和暴马丁香等花灌木层层包围。

今年春季,唐加拉卡变成了一片花海,村民熟悉的这片荒地,以他们从不曾想象的模样,让人眼前一亮,赏心悦目。在紧接着召开的村民大会上,大家对于利用唐加拉卡发展村集体产业的议题纷纷点头赞同。

“项目落地后,唐加拉卡实实在在变成了我们的宝地,我们计划利用村集体经济壮大扶持资金把这里打造成旅游接待点。”唐加拉卡紧邻坎布拉景区,站在这里,景区独特的丹山碧水一览无余,脚下的坎布拉体育特色小镇以及碧绿的黄河水也触目可及。有了这突出的区位优势,项秀对于这处村集体旅游接待点的发展信心满满。

黄河在尖扎县境内流经90多公里,作为沿黄地区,小流域治理对于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显得至关重要。

由此,一项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被尖扎县委县政府提上日程并扎实推进。至今,俄加、石乃亥、加让沟的小流域治理项目已经完成建设,位于夏藏滩的项目也已完成大半。

“通过混凝土谷坊、林草和封禁的措施进行治理,蓄水保土能力就能增强,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尖扎县水土保持站站长角加才让介绍,俄加小流域治理项目的实施,能让每年可拦蓄径流总量达到23.5万立方米,拦蓄泥沙总量达到约4.7万吨,不仅能防治水土流失,还能依托项目改造人居环境面貌,拓展产业发展,提高村民收入。

守护清水向东流

黄河水静静流淌、水鸟成群尽情嬉戏,游人徜徉在河畔林荫道……这是尖扎县康杨镇夏日里的日常景象。

“天下黄河尖扎秀”。尖扎的黄河不仅仅有着沉静、温婉的“性情”,也有着翡翠般绿色的身姿。作为沿黄地区,尖扎县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的行动从上到下处处可见。

6月5日下午,康杨镇沙力木村党支部书记马二布都沿着安中沟,来到1公里外的涝池旁,将制作好的警示牌固定在四周。作为村级河湖长,不管是雨天还是晴天,沿河巡护是他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

“晴天防溺水,雨天防汛。像今天这样的天气,我巡护的主要内容就是防止溺水事件发生,保护村民的生命安全。”马二布都说。

2023年,尖扎县发布总河湖长令,部署遥感图斑核查、河湖“清四乱”、河道非法采砂、智慧河湖建设工作,推进治水、护河、绿岸举措,同时完善河湖长制考核办法及细则,形成了各级河湖长带头履行职责,协调解决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岸线管理保护的长效机制,显著提升了河道两岸环境。

以康扬镇为例,全镇辖区有黄河、安中河、格曲河等3条主要河流。为了更加有序有效落实河湖长制,康杨镇设置以镇党委书记任总河长,镇长、武装部长、副镇长任副河长的4级河湖长,同时在三条河流流经的行政村设置13名村级河长。

“我们主要负责的就是安中沟,村里的生活污水管网建设落地后,沟里的水变化很大,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大程度地确保黄河清水向东流。”马二布都说。

在康杨镇农村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经过多级处理后,变得清澈,并在达标后进行二次利用。

黄河流经尖扎县境内,沿黄干流人数近4.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83%,范围广、人数多,沿黄干流是尖扎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点区域。以往,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等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一度成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必须要补短板、强弱项。

通过生态恢复治理,农村污水无害化处理,河流生态缓冲带建设等工程措施,如今,尖扎县实现了河岸生态恢复,治理提升科研生态建设污染力体的三方统筹,确保了生态良好,水质稳定,村庄洁净,一江清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