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PDF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建安居 民心更暖

修葺一新的农房舒适安心。
宽敞明亮的村卫生室。本报记者 牛玉娇 摄

本报记者 牛玉娇

6月20日一大早,突来的一场倾盆大雨落在了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叫停了灾后恢复重建集中安置点上正紧张施工的工人。

“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我们加快施工进度,让群众早日安居,4间样板房已经完成施工,村民可以在每周五的‘工地开放日’前来参观。”民和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孙亮亮向记者介绍。

从4月15日开始施工以来,孙亮亮几乎每天都在施工现场盯着,漂亮实用的样板房打造出来后,接受群众参观。

孙亮亮说:“这里要安置金田村、草滩村的186户村民,集中安置工程事关重大,我们要加快建设进度,计划在8月前完成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还要紧盯施工质量,做老百姓放心的安居工程。”

“切实抓好灾后恢复重建,解群众难,安群众心,暖群众情,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从抗震救灾工作到灾后恢复重建阶段,民和县党员干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将“人民至上、高位谋划、高效推动”作为所有工作的主旨,蹄疾步稳地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再建美好家园。

大雨刚息,小雨不停,民和三川的田野、山岭被烟雨笼罩着,在甘沟乡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项目中,机械的轰隆声穿透雨雾传向远方。

在积石山6.2级地震中,甘沟乡受灾严重,尤其是李家村7社、8社的村民,居住在山上,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加剧,“搬迁”成为李家山村7社、8社村民最大的心愿。

调研、选址、规划、施工,项目建设得如火如荼,工地上每天都有很多人,这些人里不光有工作人员、施工人员,还有很多带着期盼前来参观的村民。

村民张有布家中有8间砖木房,是父母和小两口一起花心血盖成的,可是地震发生后,山上裂了缝,一到下雨天,大家很担心不敢住。

如今,看着安置房快马加鞭地建设,张有布脸上挂着欣喜的笑容,他说:“搬下来好,搬下来小孩上学更近,我们找工作也方便。”

在避险安置项目的工地上,每天有七八十位村民当小工,张有布的妻子就在其中,村主任李东福还在工地承包了沙子水泥等物料的运送。

李东福说:“当初乡领导宣讲一号文件的时候提出要集中搬迁安置,大家很支持,房子统筹统建,政府还有补助,有这样的好政策怎么能不高兴?”

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甘沟乡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项目将集中安置130户,根据本地群众居住习惯,安置区内住房特意采用传统庄廓式布局,有80㎡、100㎡、120㎡的套房等6种户型供村民选择。

为让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应搬尽搬,早日入住安全舒适的新居,甘沟乡领导班子成员不止一次,通过“一对一、面对面、多轮次”政策宣讲动员,为群众算搬迁的安全账、经济账、生态账、发展账,及时消除群众顾虑。

甘沟乡党委书记严玉荣说:“老百姓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各民族谋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时刻激励着我们。”

一次政策的宣讲,一番鼓劲的话语,把党的惠农政策顺畅“送进”村民的心里,鼓励大家齐心协力重建美好家园。

在甘沟乡解放村,村民李保昌的房子被评定为C级,两个月前他已经完成了全部维修加固工作,原本一直在西藏打工的他今年也在村里找到了工作。

“我是干粉刷的,之前都在离家很远的地方打工,去年一直在西藏,地震后政府安排板房给我们住,还给房子维修补助、生活补助,生活物资全部免费发放,两个上初中的孩子也被第一时间安排到民和县上学,吃住免费,一点也没影响学习,今年我也很轻松地在村里找到了工作,很知足。”李保昌说。

心怀感恩的他不等不靠,开春后就开始维修房屋,原本全是土木结构的墙体,他全部维修一新。

“以前没有钱盖好房子,现在为了安全,我把地基打得特别牢,上圈梁下圈梁构造柱都做了,就跟楼房的基础一样,现在已经全部完工验收,政府为了我们住得安全,还派监理来指导,特别好。”李保昌边说边带记者参观他粉刷一新的大白墙,还有特意自学制作的床围。

李保昌说:“我和妻子都没上过学,但是为了三个孩子能好好上学,我一直在外面打工挣钱,一年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在家门口干活,心里特别高兴。”

和李保昌一样高兴的,还有官亭镇鲍家村的村医祁小青,她的办公地点在已经维修一新20多天的村卫生室。

“建设速度太快了,原来墙面上全是大裂缝,现在居然全是新的。”祁小青高兴地带着记者参观,小小卫生室“五脏俱全”,诊断室、观察室、药房、公共卫生室应有尽有,走进药房,货架上的各类药品摆放地整整齐齐、满满当当,她说:“全靠党的好政策,我才能有这么宽敞、干净、安全的办公环境。”

教育、卫生项目建设有条不紊,集中安置项目如火如荼,农户自建房逐步验收,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地震发生后,民和县的党员干部日夜持续奋战,房屋鉴定、群众安置、项目梳理、规划编制等工作有条不紊推进,教育、卫生领域项目先期开工,群众急难愁盼的事一件一件落实。

就这样,灾后重建项目高效率、快节奏,在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跑出了“加速度”。广大党员干部把群众放心上,把惠民实事和民生福祉落到了实处,在灾后重建“暖心”工程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