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重昆仑 青津同行

上图:走在黄南大地,天津印记随处可见。图为德吉村全貌。通讯员 张海麟 摄
下图:黄南州河南县企业负责人到天津科技大学跟班学习。天津援青指挥部供图

本报记者 公保安加

不久前,31名天津援青教师离开家乡,风尘仆仆跨过山海抵达黄南藏族自治州,开启了他们教师生涯中一段特殊的旅程。

自2010年援青工作开启以来,天津大规模、多批次、常态化交流援建,选派5批392名援青干部,从渤海之滨来到青海高原,扎根黄南,做黄南人、说黄南话、办黄南事,为这片土地焕发新彩贡献了天津力量。

脚踏实地,

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黄南州每一处细微的发展变化里,都印刻着援青干部的深情和辛劳。近年来,天津援青指挥部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升级加力,累计投入援青资金2000多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实现水路两通“三级跳”。同时,在盘活资源挖掘产业上谋思路、下苦功,使得一个个经济“薄弱村”转变为欣欣向荣的“富裕村”。

曾经,人畜饮水问题困扰着黄乃亥乡重点贫困村,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产业发展的“拦路虎”。天津援青指挥部先后投入援建资金,实施黄乃亥乡重点贫困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村村通”项目,让清冽的自来水通往家家户户,把水泥路修到群众家门口。

如今,黄乃亥乡日秀玛村又借助天津援青人才资源优势,探索出“日秀玛模式”,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逐步成为同仁乃至整个黄南州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让黑青稞产品走出高原、迈向全国。”经天津援青指挥部牵线搭桥,由天津经开区健康食品开发企业加工生产,来自日秀玛村庄稼地里的粮食“变身”黑青稞桃酥、青稞燕麦营养麦片、高纤黑青稞麦片以及黑青稞挂面等系列产品。在第23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暨第二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上,黑青稞桃酥“一炮走红”。

正如日秀玛村一样,日新月异的黄南处处可见天津印记——州民族体育馆、尖扎县津缘广场、泽库津滨扶贫创业孵化园、同仁妇女手工编织创业基地、“天津·黄南”生态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党建领航+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德吉经验”……都已成为津青两地合作交流的成功典范。

据统计,2022年以来,天津援青实施智力支援、产业发展促进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交往交流交融及文化教育五大领域161个项目,投入援建资金2.894亿元,涵盖美丽乡村建设、乡镇卫生院提标升级、县医院改扩建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通村公路建设、乡村污水处理厂建设及就业创业促进工程等。这些项目,在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医教援助,

留下用之不尽的财富

医疗和教育,事关国计民生。天津加强医教援助,依托组团式支援,并不断创新和升级支援模式,为黄南州医疗和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老百姓最为关心关注的医疗、教育方面的援建成果尤其明显。

在医疗方面,2022年以来,天津累计投入援建资金2960万元,实施乡村卫生院改造升级及配套设施完善、购置医疗设备等项目10项,进一步改善了当地的医疗救治条件,完善和提高了医疗服务功能。

每一批援青团队以“输血+造血”“短期+长期”“线上+线下”的援助模式,在“传、帮、带、培”中培养了一批本土医疗技术骨干。

2023年3月,黄南州人民医院在天津市的协助下购置了第一台低温等离子电切设备,完成了黄南地区首例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

不断破零、填补空白,这样的案例在黄南州比比皆是。让农牧民群众尤为感动的是,黄南与滨海新区签订的跨省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让他们可以享受到国内顶尖医疗资源,这一政策,惠及黄南州27万参保人员。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基础。近两年,天津实施黄南州中小学教学生活设施提升、寄宿制学校及幼儿园基础设施改善等项目12个,投入援建资金2821万元,全面夯实了基层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提升“黄南班”质量规模,在黄南本地创新开办“天津班”,全省率先实现双向异地办班,并在黄南州建成10个思政教室,与10所天津名校同步教学,实现两地同上一堂课。

今年3月底,在黄南州新时代高级中学推进座谈会上,黄南州代表表示,天津市在对口援青工作中投入真金白银、倾注真情实意,为黄南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天津市着力聚焦民生发展,把教育援青作为对口支援打基础、管根本、利长远的政治任务,采取组团支教、异地办班、定向招生、教师培训等务实举措,形成了教育支援帮扶新格局。

真情奉献,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

从带头“结对认亲”,利用赴青考察期间,深入结对帮扶户送温暖的援建方党政主要负责人,到告别父母妻儿,离开富庶津门,深入高原牧区的众多援青干部,他们将一腔热血融入黄南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

做黄南人,说黄南话,办黄南事……援青10余年,从上至下的真情奉献,在黄南经济社会发展中书写了新篇章。眼下,正值黄南州倾力建设产业“四地”的关键期,天津援青指挥部发挥人才、资金、技术优势,聚焦产业“四地”建设定位,注重“引进来”“走出去”,助力黄南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天津援青指挥部组织黄南企业参加全国糖酒会、青洽会、津洽会等大型展会,2022年以来签约总金额近150亿元。同时,深入实施“天路计划”,不断扩大惠企范围,加大对当地企业的业务培训和到省外开展展销推介活动的补贴扶持力度,推动纳入全国帮扶产品目录的企业由16家增至28家,帮扶产品由45个增至104个。

在青海启龙商贸有限公司河南县启龙牧场的生产车间里,一袋袋充满蒙旗特色的咖啡被公司员工装进不同颜色的包装盒内,等待销往全国各地。启龙牧场生产的3大类、14个品种的绿色有机产品深受市场青睐,离不开天津援青团队提供的产业帮扶。

河南县特色畜种雪多牦牛产奶少,产品转化利用不足;酥油风味独特,但加工工艺原始,保质期较短……为此,天津援青团队多次考察,对当地产业发展优劣势作深入研究分析,并促成河南县政府与天津科技大学联合成立绿色有机畜产品研究院,先后攻克牦牛奶酪制作中的脱脂、发酵等技术难题。以此为基础,启龙牧场陆续开发出酸奶等6款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成为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规模最大的乳制品厂。

开展“造血式”产业援助以来,天津援青指挥部首创“一只欧拉羊带您去旅行”数字化文旅品牌IP,打造了“产业+文旅+互联网”农文旅融合发展新途径。

就在5月16日,“一只欧拉羊带您去旅行”河南县文旅资源推介会在甘肃省兰州市启幕。天津援青干部借助这个机会,将河南县优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和生态资源“搬”到线上,极力向省外游客和推介会客商展示“第二故乡”河南县的文旅新形象。

时间追溯到2022年,“坐着地铁游黄南”专列在天津正式开启,能以这样的方式让远在渤海之滨的天津市民认识黄南、向往黄南、走进黄南,黄南人在感念天津援青干部真情奉献的同时,也为家乡文化旅游资源的天赐禀赋而自豪不已,他们纷纷在短视频平台,“朋友圈”留言,感谢天津,“点赞”黄南。

即将到来的6月,天津援青指挥部将在天津市开展黄南州文旅宣传月,面向全国推介黄南州独特的文旅、农牧业等资源。

天津援青总指挥,黄南州委副书记、州政府副州长裴治说,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天津援青将始终坚持“黄南所需、天津所能”的总要求,持续用力久久为攻,精准强化帮扶力度,在数据援青,聚智引才,民生保障、组团式医教,文旅产业合作、交流交往交融、援青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打造天津对口援青工作升级版,为黄南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天津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