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蒙古包 倾尽半生情

——“非遗在青海”系列报道之三

河南县那达慕大会上的蒙古包搭建比赛。河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本报记者 公保安加

5月10日下午,记者来到黄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夸多家里,近距离感受流传于河曲草原,富有地域特色的蒙古包制作技艺,听他讲述如何从日复一日看护牛羊的地道牧人成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故事。

夸多的家位于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郊一处定居点,沿定居点的小巷连续拐过几道弯就到了他家那座二层小院,小院一层大厅的一角堆放着搭建蒙古包的木龙骨。跟着夸多穿过这间大厅来到展示厅,推开门,一顶崭新的蒙古包映入眼帘,这是夸多用于展示这项非遗技艺的小天地。

“这顶蒙古包中等型号,能住八九个人。”夸多说着推开蒙古包的木门邀请大家进去。虽然是用来展示的,蒙古包里却一应尽有:牧区传统土灶,装酥油的柜子,储存米面和茶叶的牛皮袋子以及挂在一侧的打狗棒、乌尔朵(抛石绳:牧民驱使牲畜的工具)……每一样精致的物件,乃至整个毡房里考究的陈设,都透着浓浓的游牧文化气息。

眼前的这顶蒙古包直径约7米,用了80多根架杆。制作这样一顶蒙古包,如果6个人分工协作,需要25天时间。而夸多制作的最大的一顶蒙古包超过100根拱架架杆。

“我们用心制作和布置这个蒙古包,一来是为了让客户更加信任我们的手艺,二来为了让人们尤其让本地的年轻后辈更深入了解这项技艺和这里独特的游牧文化。”夸多说,作为一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要心系这项技艺的兴衰,为它的传承和保护倾尽全力。

年过花甲的夸多生长于河南县优干宁镇参美村美丽的草原上,和所有生长于草原的孩子一样,他打小就是父亲放牧牛羊的好帮手。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是,夸多在耳濡目染中对搭建蒙古包这件“大人的事情”产生了浓厚兴趣。

夸多的父亲是草原上有名的手艺人,夸多记得在自己很小的时候,河曲草原的牧人就经常邀请父亲去家里帮忙制作蒙古包。

也许是父亲有意为之,每次去牧人家里制作蒙古包,都带着夸多,还总是耐心地给他讲述制作搭建蒙古包的每一个步骤。久而久之,夸多不仅掌握了这门手艺,也跟父亲一样,成为了一名手艺人。

蒙古包是由架木、苫毡、绳带组合搭盖而成的一种建筑,有着易拆装、便于搬迁的特点,适用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而流行于河南县的蒙古包以其不同于其他蒙古族聚居区的鲜明特色而别具一格。拿夸多家展厅里的这顶蒙古包来说,它最鲜明的特点在于整个毡房的下沿部分约10厘米宽的一圈黑色牛毛褐子,这一圈牛毛褐子紧紧连接着白色羊毛毡制作成毡墙,而毡墙连着白色穹顶,既浑然一体又与众不同。

“这是河南县独有的特色,制作这样的蒙古包,不仅要会撘架杆、会擀毡,还要会织褐子,所以我的学员得掌握好几项技艺呢。”夸多笑着说。

从20岁入行到如今花甲之年,凭着蒙古包制作技艺,夸多从一名地道的牧人成长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获得了州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也由此将这项技艺传授给更多的牧人,得以传承和发扬。

如今,河南县蒙古包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延续传统文化根脉,河南县加大对传统文化企业的政策扶持,夸多经营的金毯子蒙古包传统手工艺制作有限责任公司由此被认定为非遗传习中心,在他的20多名徒弟中,有来自村里村外的脱贫户,也有自己的亲人——就像夸多年少时跟着父亲学习技艺一样,他的三个儿子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制作蒙古包的手艺人。

“以现在的力量,我们一年大概能做三四十顶毡房,加上给牧民改造旧毡房,一年到头闲不下来,学员们虽然忙,但都掌握了一技之长,也挣得了一份收入。”夸多说,蒙古包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文化,获得了政府的政策支持,我们做的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事业,所以一定要把这项技艺好好传下去,延续蒙旗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