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沟村 “借风行船”起和声

仔细查看农机设备。乌兰县委宣传部供图

本报记者 刘法营

虽然时令已过“立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境内依然寒风袭人。距离乌兰县城西南14公里外的柯柯镇南沙沟村,“年味儿”正在村间变淡,村里的班子成员领头,已开始招呼着村民在新一年的“春头儿”盘算全村6户222名庄户人的日子。“人勤春早”,南沙沟村村民抢先在新一年的早春里迈开了脚步。

“不过十五不算过完年,早就是过去的事了。借着乡村振兴势头正旺,把上面的各项好政策在村里用足用好,通过乡村精细治理把全村人的心思拧到村里共同发展、一起致富的‘一股绳’上,推动村办的农机服务队扩大规模,真正成为撑起村集体经济的‘扛把子’、村民致富的‘钱袋子’……好些事都要趁早想、趁早干。”

2月18日一早,南沙沟村党支部书记杜国帅就带着满心的想法,张罗村班子成员和农机队人员,打开设在村委会一侧占地500多平方米的农机车库大门,组织人员赶在春耕的前头,对旧的农机具进行维修改造,对去年申报争取到手的10多台新农机设备安装调试。

年近50岁的杜国帅见证着一项项好政策给村庄带来的一年一个样的变化。先是一场脱贫攻坚战,让这个汉族、蒙古族、土族、回族、藏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农业村,甩掉了戴了许多年的“贫困村”帽子,村里76.53公顷耕地从只种小麦、青稞等“口粮”,转头种起了枸杞、藜麦等经济作物,土地上产出的附加值翻出了几个“跟头”;原有的草场搞起了养殖,富余劳动力靠打工增加了收入,再加上各类惠农补助,2022年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3528元,2023年村民收入靠着村集体经济“腰杆粗了”又往上提了一截,让这个多民族群众聚居的村子,由内而外变了个模样。

硬化的村道纵横交错,井然有序的农家院落“屋舍俨然”,房前屋后花草相衬别生乡趣,乡村振兴的二十字“箴言”以及“村规民约”,寓文于画、寓教于乐沿村上墙,顺着村道延伸。村民的所想所盼顺着“微链条”串连,乡村治理的“四单模式”贯穿其间,多民族的乡亲在政策福祉的助力下,描绘出瀚海村庄的和谐画卷。

如果说脱贫攻坚战役给南沙沟村蓄积力量,挂起发展的风帆,那么,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则是点燃了南沙沟人的创造热情,立足身边的土地“动脑筋”,搭上乡村振兴的“顺风船”,奔向乡村发展更为广阔的“海面”。

2022年3月,南沙沟村瞅准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机遇,立足镇域农田耕地资源丰富、农机服务需求旺盛的实际,以产业发展为目标,挂出了“南沙沟村农机服务队”的招牌,开展“订单式”“跨区域”农机作业,为村民提供“从种到收服务到秋”的“一站式”农机服务,创出了“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村民”的兴村富民发展模式。

农机服务队创立之初,村集体筹集资金53万元购买6台(套)农机具,由此,村集体经济迈上了实体化的轨道,支部书记杜国帅任农机队队长,有农机操作经验的村委成员、党员致富带头人当起了农机手,懂技术会维修的村民走进了农机队员行列,“统一派工、统一收费、作业核算、集中培训、专人维护”的运作模式,为提高机械化农业生产服务提供了保证。

回到田间“找机遇”,立足土地“寻出路”,在利好政策的引领助力下产出实效。

农机服务队成立当年,以“要发展先站稳”为目标,为全镇种植户提供从耕种到收割的全链式农机服务,当年收益达23.7万元,小投资换来大回报。同时,为村里的党员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和在家门口学习掌握农机技术的平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的“腰包”同时鼓了起来。

“初露锋芒”即收回报。南沙沟村民在2023年把心思和眼光放得更远,申报争取到“南沙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机具采购项目”,以采购农机10台(套)并建设两处上千平方米的农机车库,进一步扩大了合作社的运营规模。把机械化农机服务向兄弟乡镇、周边市县辐射,开展订单合同作业、农机服务队“走出去”经营,跨区收益32万元,重头更在于打响了南沙沟村农机服务队的品牌,田野上的庄稼汉以敢闯敢干的劲头儿,为自己赢得了一片新天地。

难怪杜国帅他们从新春伊始就开始了一年的忙碌,主要是南沙沟人尝到了发展集体经济的甜头,在村民之外又增添了一个“股东”的身份。得益于村里办成了许多以前想办却没有力量办的事,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水到渠成”。时已过午,杜国帅等一众村民还在农机车库忙乎,做着精心准备,等到春天的“锣鼓”响起,南沙沟人就要驾驶这些“庞然大物”,开足马力,“突突”地冲向辽阔的田野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