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出青海湖高水平保护的青海答卷

戴美玲

冬季,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青海湖进入冰封期。浩瀚的湖面宛如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层层叠叠的碎冰如璞玉般堆砌在湖边,晶莹剔透,远处的湖水依然碧波荡漾,壮观又神奇。

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水面积4625.6平方公里,湖水容量743亿立方米,是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是水鸟重要繁殖地和迁徙通道上的停歇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止西部荒漠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也因此,青海湖被称为中国西北部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和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拓展。”省委书记陈刚提出,青海湖是体现“大美青海”气质与颜值的重要窗口,创建青海湖示范区是青海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举措。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就是青海立足新发展阶段,融入国家战略所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和必须扛起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实践。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4952平方公里,其范围包括青海湖整个水域及鸟类繁殖、栖息的岛屿、滩涂和湖岸湿地,地跨二州三县,环湖40余条河流以及众多泉水形成的大面积高原湿地,是我国内流区完整水循环及水生态过程的典型代表。湟鱼,是青海湖“水-鸟-鱼”生态链中的核心物种。在党和国家支持下,青海省实行封湖育鱼,并修建洄游通道、探索开展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如今,湟鱼资源蕴藏量实现倍增,由2012年的3.5万吨增加到2022年底的11.41万吨,年放流规模由700万尾提升到2000万尾。青海湖湟鱼种群的恢复就是青海湖生态改善的一个缩影。

日前,《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名录》公布,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原有的72种更新至82种。根据新调整的名录,在实现增量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原有的19种更新至22种,新增遗鸥等物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53种更新至60种,新增靴隼雕、毛脚鵟、短耳鸮等物种。此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达到12种,包括羽叶点地梅、锁阳等。可以说,这是青海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记“国之大者”,高水平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的生动实践,是青海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注脚。

我们要深刻认识并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以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为抓手,立足保护青海湖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系统、全球水鸟的重要栖息地和候鸟迁徙的路线节点,以“一屏六区一平台”发展思路,一步一步让“国”字号工程在青海落地。持续加大保护、修复和治理力度,保持“三增、三减、一不变”的良好态势,让青海湖永葆夏之绚烂、秋之高远、冬之静谧的魅力,使其如耀眼的明珠一般永远镶嵌在高山、草原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