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两会特刊 青报观察 PDF 上一版 下一版

深化改革开放,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本报记者 咸文静

宜居宜业的夏都西宁。本报记者 李娜 摄
高效的政务服务让群众办事更方便。 通讯员 石延寿 摄
通过电商平台,青绣开启线上销售模式。 本报记者 李娜 摄
青海藏毯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本报记者 李娜 摄

过险滩、闯难关,谋发展、促改革……回首过去一年不平凡的历程,青海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发展奔腾向前,改革永不停歇。

“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以深化改革促进开放,以扩大开放倒逼改革,不断增添发展新动力、拓展新空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深化改革开放,聚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如何顶住压力、稳定规模、提升质量,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培育新优势?

改革推动

1月24日下午,在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海东代表团联组审议中,省人大代表、互助土族自治县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董事长任臣义分享了家乡这些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油嘴湾景区实行免票政策,全年累计接待省内外游客30.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1000万元。

“要转变旧思路,不断探索新路径,以乡村精品民宿打造为切入点,实施好油嘴湾‘洞穴民宿’‘半山民宿’项目,积极发展乡村深度游、体验游,以此增加旅游综合收入。”任臣义告诉记者,为做好冬季旅游,油嘴湾在打造夜间视觉盛宴的同时融入年俗文化,腊八节以来短短几天接待游客近万人次。

众所周知,这个冬天,随着哈尔滨旅游火爆出圈,各地文旅如何发展也备受关注。紧跟热点的油嘴湾作出了回答:以改革为先导、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添活力。

这种认识的背后是对“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的谋划——推进更高水平改革开放!

用改革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于是,我们看到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青海取得这样一组亮眼成绩:

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01%;

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73.6亿元;

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3%以上,新设立经营主体增长27%;

实施支援协作帮扶项目近900项;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68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20.3%;

……

变中谋定,倾力而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丰富,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发展优势突出,是青海工业产业发展“主战场”。省政协委员,海西州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李科加说,2024年,海西州将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引领和支撑作用,深入实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重点改造升级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冶炼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天文科技、特色生物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全面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进一步助推青海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开放带动

过去,青海高原冷凉蔬菜外销难,基本供应省内市场。

近年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积极打造“七彩农业”品牌建设,立足高原冷凉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供港澳”蔬菜产业,走出了一条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发展新路子。

互助县向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认证的供港蔬菜基地之一。合作社种植的娃娃菜、生菜、苦菊等年产量超过200万公斤,其中供港蔬菜占四分之一,剩余产量中订单占一半。

合作社理事长向成贵不仅自己种,而且还收购附近农户的蔬菜。依托“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小蔬菜”成为农户增收致富“大产业”。

将青海特色产业、优势行业作为发力点,推动优势产业外贸上台阶。2023年,青海农产品进出口种类有81种,增加26.6%,进出口值4.9亿元,增长16.1%,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0.1%。以太阳能电池、锂离子蓄电池为主的产品出口2.4亿元,增长2倍,占同期全省出口总值的8.2%,提升4.8个百分点,贸易伙伴从单一欧盟国家拓展到中东、中亚、南亚国家。此外,作为光伏行业主要的上游原材料,青海省对多晶硅的需求不断增加,2023年进口多晶硅2.3亿元,增长3.4倍。

专注发展的聚焦点,一方面是产业,另一方面是区域。

2023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实现国内IBC电池工业化量产,动力锂电池产能占全国十分之一,锂电池出口额增长114%;光伏产品进出口额增长346%,远销瑞士、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新能源产品进出口额增长138%。

“2023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出口额占全省份额约46%,出口额增长50.3%。在全国230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情况考核评价中,居全国第115位、西部地区第17位。”省人大代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南海晏建议,省上相关部门支持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省级创新中心、中试验证基地;支持光伏制造、锂电储能、新型显示等新兴产业壮大发展,推动形成具有西宁特色和优势的新质生产力;支持建立欧洲新能源产品出口陆上通道,鼓励企业在欧洲国家设立营销、服务、技术中心,进一步打开欧洲市场,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合作。

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落实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加快构建“南下、西出”开放大通道,巩固中尼贸易陆路通道合作,提升综合保税区和跨境电商综试区功能,加快推进格尔木国际陆港枢纽工程,推动国际货运班列和铁海联运专列提质扩容。突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开展“投资中国”青海行动和“青字号”产品走出去行动,积极发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新培育20家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

创新驱动

走进黄河公司西宁分公司IBC电池生产车间,全自动无尘生产线正在全线运转,数台智能机器人机械臂一刻不停地运转,一片片灰色硅片经过制绒、刻蚀、镀膜等工序,成为深蓝色的电池片。

“黄河造”高效IBC组件产品颁获国际环境产品声明EPD认证证书,认定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保性能符合国际公认的环保评估体系,这也是青海省获得的首个国际EPD认证证书。

殊荣的背后,是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瞄准光伏产业前沿核心技术创新,加大光伏研发投入,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全力带动光伏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力度与决心。

“今后将勇当全省能源保供和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的主力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排头兵’,争做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世界一流光伏产业的践行者、履行央企责任的示范者,助力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省人大代表,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姚小彦说。

从突破到创新,折射出黄河公司在光伏产业领域发展路径的变迁。从某种角度讲,黄河公司是青海过去几年发展的一个缩影。

定中求新,更加坚持改革创新。

2023年,新优势这样壮大:全国首个省级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中心落地青海,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9家、省级科技型企业188家。

2023年,新活力这样激发:与9省市区和有关央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举办国资央企助力青海高质量发展、知名跨国企业青海行等活动,全面开启“数据援青”,实施支援协作帮扶项目近900项。

经营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经营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

数据显示,2023年,青海新设立经营主体7.5万户,同比增长26.9%,其中新设企业2.1万户,同比增长31.3%;新设个体工商户5.3万户,增长26.1%,个体工商户总量年内突破40万户大关,占比达70.2%,为全省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方便群众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落实中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31条政策和青海33条具体措施,实施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常态长效助企暖企,建立“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推进机制,健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惠企利民政策和服务免申即享、直达快享,积极为民营企业在发展上解忧、环境上解压、帮扶上解渴。

这让省政协委员阿兰倍感振奋,她建议,促使金融机构推进业务经营战略转型,增强金融服务动能。各商业银行积极向上级银行争取更大的业务权限,在大企业和优质企业信贷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将发展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贷款作为银行未来的信贷方向和新的增长空间。

省人大代表吉美才让是海北夏格尔藏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从2008年注册成立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家大学生自主创业企业,十几年后的今天,这家企业已成长为一家颇具规模的科技型企业。

“作为一名藏医药医务工作者,我们将主动融入大局,发挥好藏医药在疾病预防、健康养老、养生保健、康复诊疗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促进藏医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各族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助力青海藏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吉美才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