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团结进步+产业“四地”建设融合发展

赵 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有力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探索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海经验”,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个高原内陆省份,青海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一直是一个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把脉青海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区域特征,亲自为青海推动高质量发展擘画重大战略,提出“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重大要求。这是党中央对青海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殷殷嘱托,也蕴含了青海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求。建设产业“四地”是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行动路径,必将促使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向着更加光明的前景行稳致远。从民族团结进步角度考量产业“四地”建设,更让我们清晰看到,彰显在具体民族工作中,就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的有机联系,深刻展现、塑造青海各民族命运相融、利益相连、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之历史内涵与未来景象。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产业“四地”建设融合发展,笔者从两个方面谈点认识和体会。

一、党的领导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领导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我们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必须坚持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重大任务,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统筹思想政治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合力。”“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促进创建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宗教管理、社会稳定相向而行、有机结合,各项工作都要努力做到有形、有感、有效。”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政治意识,强化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认识;强化担当作为,激活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今日之青海,各民族大团结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工作全过程,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厚望转化为推动民族工作的强大动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高位推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结合实际、扬长避短,加快推进产业“四地”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青海发展实力更强、奋进底气更足。2021年7月以来,青海加快建立省部联合推进机制,相继与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编制印发“四地”建设专项行动方案,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了“路线图”“施工表”,产业“四地”建设随之按下“快进键”。近年来,青海积极从政治角度考量“四地”建设,将青海民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打造高地、建设“四地”等重大战略有机融合,着力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基础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各民族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无论是民族地区还是其他省市都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经常研究,狠抓落实,久久为功。实践表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推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基于此,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产业“四地”建设要立足于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谋划开展。要以民族团结进步+产业“四地”建设融合发展为抓手和载体,不仅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这“四个关系”,还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更要积极服务、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彰显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共同发展、共同责任、共同目标。

二、“管好肚子”更要“管好脑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各民族共同现代化不是简单的经济发展问题,不能见物不见人、重物质轻精神,忽略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把握“管肚子”的工作,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更要做好“管脑子”的工作,旗帜鲜明反对民族领域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境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培养共同理想信念,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加强现代文明教育,用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充实各族群众精神世界,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近年来,青海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步伐,民众物质层面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并不会自然而然带来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物质力量“管肚子”,精神力量“管脑子”。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关键是要促使物质和精神相辅相成,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不是单选题。一个时期,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的理解比较片面,工作思路上存在偏差,没有平衡好“管肚子”和“管脑子”的关系,导致少数人“五个认同”淡漠。实践证明,绝不能简单地就经济发展论经济发展,而是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抓发展,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民族团结进步+产业“四地”建设融合发展必将极大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同频共振、同步共促,推动“管肚子”与“管脑子”相互激发、相得益彰。

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才能真正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青海虽属高原内陆省份,但在全国的大盘子中,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民族团结进步的展示窗口、中华民族的生态安全屏障、中华文化多样性与认同的活水源头。就国家安全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言,青海意义重大,且责无旁贷。青海只有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才能把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才能依托优势把现代农牧业、生态旅游、盐湖资源、新能源开发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历史前进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安全需要发展,发展必须安全,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青海要在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讲大局、担重责,在发展中保安全,在安全中促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青海,着力探索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为产业“四地”建设赋予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使命,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所有改革发展的过程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让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幸福生活从何而来?美好前景从何而来?促使各民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民族宗教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