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首创”留住完美的高原味道

——“走进西宁开发区看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五

青海小西牛生物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包装车间。本报记者 贾泓 摄

本报记者 贾 泓 才让东珠 洪玉杰

当你在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乳制品时,一定想不到,酸奶的勺式吃法来自西宁,老酸奶系列最早从西宁走下生产线,将谷物加入酸奶的做法也在西宁首创。而完成这些“首创”的,就是坐落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园区的青海小西牛生物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西牛)。

专注于乳制品研发、生产和销售21载,不断“另辟蹊径”首创乳制品新吃法,小西牛的目标只有一个——留住完美的高原味道。

11月30日,记者走进小西牛日处理鲜奶能力300吨的现代化乳品生产厂,探寻高原味道背后的食品工业之美。

在前处理工段生产车间,只见,几个巨大储奶罐在最高处,数不清的管道纵横交错,连接着错落排布、不同大小的储奶罐。站在车间最下面向上望,各种阀门、表盘在罐体和管道上排布,罐体上张贴着生产信息,每根管道都贴着绿色、紫色、红色等颜色的标识……整个车间既纷繁错落“热闹非凡”,又规规矩矩“秩序井然”。

这个“复杂”的车间,主要进行巴氏杀菌、混料、超高温瞬时灭菌。经过检验达标的原奶经过85℃杀菌后,迅速冷却到4℃左右,经过混料罐、乳化罐后进入超高温瞬时灭菌阶段。在这一阶段,巴氏奶经过2—8秒135—140℃的高温加热,快速达到无菌要求。经过这一工艺处理后的鲜奶在常温下保质期可达1—6个月。

在无菌灌装车间,一排排整齐的管道直通灌装机,鲜奶随着灌装机有节奏的声响被灌装进包装袋内。一袋袋鲜奶在传送带上匀速前行,前往包装车间。包装车间里,机器变得格外“热闹”,工人也明显增多。有的机器正在将包装箱展开,有的则负责将袋装奶装入箱内,还有的负责粘贴包装;工人们有的负责关注每袋牛奶的重量,有的监测记录,有的搬运……袋装奶、瓶装奶、凝固酸奶、搅拌酸奶在这里“碰面”,“青海老酸奶”“托伦宝”“藏之宝”“青藏人家”“雪域圣纯”“小西牛”几大品牌在这里汇集,随后被运送至仓储中心等待发往全国各地。

离开生产车间,最大的感受是标准化与现代化,这保证了小西牛每一件产品的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那么如何保留高原味道呢?小西牛总经理王维生解答了我们的疑问——“追随消费者的需求。”

酸奶在青藏高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你还记得青海民间的酸奶是怎么吃的吗?用一个碗盛上桌,拿勺吃!”王维生说出了勺式吃法最初的灵感来源,“从前的酸奶都用吸管食用,无论多稠的酸奶经过吸管后都失去了最初的口感。小西牛为传承、发扬青海特色酸奶文化,将凝固型酸奶这一特色乳制品推向全国,在传统酸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生产工艺,在2008年5月首次推出‘青海老酸奶’,并将酸奶产品的食用方法还原成勺式。”

这次还原,对酸奶产业化来说是创新性的,凝固型酸奶的口感被完美还原,消费者在商品酸奶中也能寻找到最原始的味道;对于市场来说是革命性的,它刮起了一场乳制品行业的飓风,凝固型酸奶和勺式吃法迅速火遍全国市场,乳制品行业各厂家纷纷效仿。

当国内各大奶制品商家争先在酸奶中添加各类水果,让奶制品的口味不断多元化时,王维生也在思考小西牛如何在经济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找到一条出路。在他看来,青海人的生活里能够与酸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是水果,而是“馍馍”,是谷物的味道。基于这样的思考,2010年,小西牛再次开创了中国奶制品的先河——将谷物加在酸奶里,“青藏人家”系列的青稞酸奶由此诞生。

王维生说,2002年小西牛成立时,很多人还习惯性购买散装奶;十年时间,小西牛完全打开了青海市场,也改变了很多人食用奶制品的习惯,标准化生产的奶制品成为大家第一选择,并在2014年启动省外市场销售;二十年时间,小西牛早已成为青海乳制品龙头企业,2022年成为我省在该行业唯一一家年销售额达7亿元的企业。目前销售网络已覆盖北京、上海等17个省市地区的中心城市,建成了北京、上海、深圳、长沙、南京、成都、重庆、西安8个营销中心;2022年12月,公司成立二十周年之际,光明乳业入股小西牛,由此,公司由一家民营企业成为光明乳业控股的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我们希望以这样的形式让本土品牌未来发展得更稳,借助乳制品“龙头企业”的巨轮,让小西牛继续在更加广阔的市场上乘风破浪。

“打造一个食品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只能慢慢来、慢慢做,让时间和消费者来评判。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追随消费者的需求,快乐地奔跑。”采访最后,王维生意味深长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