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黄南“一核三治”基层治理密码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青海”蹲点调研

网格员联合乡镇派出所、人民联防队开展维稳巡逻。黄南州委政法委供图
同仁市隆务镇青年路社区工作人员为居民服务中。本报记者 才贡加 摄
黄南州总工会党员认领微心愿。本报记者 才贡加 摄
巡回法庭。黄南州委政法委供图

本报记者 于瑞荣 公保安加 刘程锦 才贡加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

在九曲黄河第一湾,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区的黄南藏族自治州,多年来针对州情实际,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探索形成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的“一核三治”社会治理典型样板,从根本上回答了社会治理“谁来治、怎样治、为谁治”的问题。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这里蹲点调研,解锁黄南“一核三治”基层善治密码。

党建引领—扭住治理核心,回答“谁来治”的问题

“多亏联合党支部调解员,让我们边界间的纠纷得以化解,有没有党组织真的大不一样。”经过半个多月的调解,一起草山纠纷得以化解,同仁市多哇镇曲日那村村民桑杰当周竖起大拇指对联合党支部调解员连连称赞。

这是11月初发生在多哇镇曲日那村的一幕。当天,曲日那村矛盾纠纷调解组,与相邻的泽库县麦秀镇龙藏村“两委”班子成员围坐一起,协商解决边界(草山)争议,最终,在经过第15次调解后,这起草山纠纷矛盾成功化解,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

多哇镇是同仁市东大门,与位于黄南南部的泽库县以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县接壤,曾因社会治安、邻里团结等方面问题频发,一度成为同仁市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沿。今年,多哇镇先后与夏河县甘加镇、桑科镇、泽库县多禾茂乡等邻近乡镇成立4个联合党支部,形成了邻近乡镇共商共治工作模式,将交界地区许多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中。

“如今,我们真正实现了将工作触角延伸到群防群治,从根源上消除风险,实现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在多哇镇党委书记周加卡看来,这种镇党委牵头与群众交心会谈,讲道理、摆事实的做法,不仅为优化睦邻乡镇沟通联系机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也为维护边界和谐稳定和农牧民群众达成共识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在社会治理工作中,我们正是扭住党建引领这个核心,积极探索创新‘党建+社会治理’工作法,将基层治理的‘探头’和服务‘触角’延伸到牧民身边,有效构筑党建引领多方聚力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周加卡说,经过多年的治理,现在的多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欣欣向荣,实现由乱到治、由治到好的蝶变。

这正是黄南以党建为核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的真实写照。

黄南地处青海、甘肃、四川三省交界地区,长期以来,受地域面积广、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挑战。

部分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基层自治组织不健全、功能缺失,一些陈规陋习经久存在,一些交界地区因资源争夺、利益纷争而出现矛盾纠纷……曾几何时,各种矛盾相互叠加、不断发酵,继而发生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

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破题解决社会治理难点痛点?如何解开高效社会治理的“密码锁”,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地方特色社会治理之路?

黄南州委组织部副部长、州直属机关工委书记梁晓园说:“社会治理的本质问题是‘由谁治理、如何治理、为谁治理’,弄清楚治理本质问题,才会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谁来治?为谁治?怎样治?在社会治理“三问”深度思考下,针对州情实际、社会治理痛点难点,黄南进行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成功打造了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一核三治”社会治理黄南模式。

何为“一核三治”?即是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以自治为基础、德治为先导、法治为保障,推动社会治理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梁晓园向记者介绍,在创新打造“一核三治”社会治理黄南模式进程中,黄南州坚持党建引领,本着破解难题、解决问题为目标,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围绕“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全面实施“抓乡促村筑根基、三级共创示范县”和“构建‘一核三治’村级治理体系”两个重点党建项目,集中针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和不合格党员,全面构建“大党建”格局和“党建+社会治理”组织体系,建强建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组织力、战斗力有了明显提升。

“党建引领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必须扭住党建引领这个核心。”梁晓园说,黄南州始终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作为抓党建工作的最大政治责任,州县乡村成立“四级书记”抓基层治理工作体系,打造出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深刻回答了“由谁治理”的问题。

三治融合—筑牢治理之本,回答“怎样治”的问题

立良法,谋善治。2022年10月1日,《黄南藏族自治州城乡社区治理促进条例》颁布实施,作为全省市州立法首创性法规和涉藏州县第一部关于城乡社区治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条例》的出台开辟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自治、居民善治”新局面。

这是黄南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契机,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积极探索以法治手段方式促进社会治理方法路径的创新举措,也是深化“一核三治”的生动实践。

社会治理怎样治?我们看到,在不断探索实践中,黄南交出了一张张群众满意的答卷。

走进尖扎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办事群众在大厅设立的信访、矛盾调解、法律援助、诉前调解及综合治理等五个不同窗口或咨询或办理相关法律事项。

按照平安青海建设“十个一”工作要求,今年8月底尖扎县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上持续用力,将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五大中心资源整合,实现群众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形成了一个能办事、办成事的“中央处理器”。

尖扎县司法局局长、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尼么才让向记者介绍,中心整合了全县五大中心资源,实现了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能,入驻了政法、法院、司法、信访等部门,工作人员以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等方式进驻办公,化解纠纷更加精准、高效、快捷,今年已受理各类案件90件,解答各类咨询83件。

“坚持依法治理,多管齐下筑牢治理之本。”黄南州委政法委副书记华本表示,近几年来,为树牢法治意识,全州上下切实把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全面提升平安黄南、法治黄南建设水平。

据黄南州委政法委社会治理科负责人张学剑介绍,在深化法治建设中,黄南州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持续推进法律“十一进”,法治宣传教育机制不断完善,群众依法维权已经成为常态。如今,在法治引领下,黄南州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速,司法改革成效斐然,依法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安分守己、服从管理。”“村庄规划关系大家,门前三包落实到家。”这是在尖扎县康杨镇上庄村村委会大院墙上悬挂的村规民约内容,朗朗上口、可读好记,让村民铭记在心。同样,在同仁市隆务镇政府,居民自治内容的居民公约也上了墙。

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喝“无事酒”等不良风气,严重影响群众的价值取向,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移风易俗如何推进?文明乡村、文明社区如何打造?黄南州结合社会发展之势,顺应群众呼吁,行移风易俗之举,实现了文明乡村大家创、文明成果大家享。

采访中,记者发现,村民、居民自治,在黄南州“一核三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黄南州,不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牧区,每个村都有村规民约,每个社区都有居民公约。“与时俱进的居民自治模式,不仅可以让社会稳定和谐,还可以让产业发展获取更强的动力。”隆务镇党委组织委员拉毛卓玛说。

坚持自治支撑,激发基层活力。实践中,黄南州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动员群众、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将维护稳定、摒弃陋习、倡导文明纳入自治内容。积极探索依靠群众维护稳定机制,壮大群防群治队伍,增强社会治理合力。以网格化服务管理破解治理难题,将民情调查、矛盾调处、信息采集、环境整治等责任打包压实到网格,基本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开展群众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民主协商活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马背宣讲队、摩托车宣讲队、文艺轻骑队……这是闪耀在青南牧区一个个特色宣讲队,这些宣讲队常年奔波在牧区深处,几乎每两三个月就会把自己负责的片区走上一遍。黄南州以德治为先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运用各类宣讲队把党的好政策送到牧区、飞入寻常百姓家。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每年打造10个以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乡镇和村,建成5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持续开展“寻找身边榜样”“最美人物”等评选宣传活动,挖掘一批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用群众身边的事例感染人、引导人。这正是黄南强化德治赢民心,让新风正气持续充盈的真实呈现。

“三治融合”是地方社会治理的关键举措。如今,黄南州在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引导下,地方社会治理逐步实现从粗放到精细、应急到常态、治标到治本的根本转变,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深刻回答了“如何治理”的问题。

五治联动—夯实治理之基,回答“为谁治”的问题

“我们回去将把这些微心愿分给广大党员,发挥我们一点微能量,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及时帮助。”初冬时节,走进同仁市青年路社区,来自州总工会的党员干部代表刚刚领走了心愿墙上群众写下的六个心愿。

走进社区便民服务大厅,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走廊墙上的“心愿树”,写在一块块心形贴纸上大大小小的愿望,像一颗颗饱满的果实,扎堆挤在枝繁叶茂的“心愿树”上,一旁照片里党员干部摘取微心愿贴纸、帮助困难居民实现愿望的画面颇为温馨。

“本人长期患病,无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上有很多困难。望社区能给予生活上的一些帮助,帮我渡过难关。”这是社区居民马明青的心愿贴纸。马明青年过半百,是尿毒症患者,家境窘迫,生活一直由叔叔接济,透析治疗花费大。无奈,久病成医的他自己买了透析仪器在家做透析治疗。

得知情况后,青年路社区发动党建联盟支部、志愿者献爱心,解决他的生活困难,并将他纳入社区重点关照对象,借党委政府慰问、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政策,保障了他的日常生活。

青年路社区党支部书记马玉梅介绍,这些年来,由社区党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组成的“爱心党员志愿服务队”共解决社区居民实际困难和“微心愿”300余件,筹集各项慰问经费近30万元。

民生工作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在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中,青年路社区同步推进化解矛盾纠纷、政策宣传、上门服务等便民利民措施,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辖区群众的广泛赞誉和支持。

社会治理,为谁而治?采访中,大家不约而同说到“人民”二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也是社会治理的主体。社会治理说到底就是‘服务于人民’的治理。”在张学剑看来,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中心,改善民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和有效方法。

治理为要,民生为本。在推进社会治理进程中,黄南州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扭住民生这个关键项,牢牢把握基层这个支撑点,切实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中心向基层延伸,在服务管理上下功夫,将小矛盾化解在基层、小问题解决在基层,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数字显示,2022年,黄南州全年公共财政民生支出达到81.1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1.66%。群众享受的民生福祉越来越多、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一核三治”社会治理体系在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中彰显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全州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2021年,“‘一核三治’社会治理黄南模式”荣获青海省委省政府改革创新奖。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良好的社会治理是社会和谐稳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新时期,与时俱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至关重要。

今年3月,黄南州委出台《关于巩固“一核三治”基层党建品牌扩展“五治联动”基层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在“一核三治”基层治理党建品牌基础上,围绕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打造“五治联动”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目标,通过“自治、德治、法治、群治、智治”五治联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我们力争用三年时间打造‘五治联动’这一基层治理党建品牌,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让基层治理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扎实推动黄南长治久安和现代化建设。”梁晓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