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青绣价值 赋能乡村振兴

郝 炜

如果说谜面是“因美而生并能因时而变”,让您打一青海产业,没错,您一定会想到“青绣”!

江河万里,绵延不绝;文脉悠远,与古为新。作为青海各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民间艺术,青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涵、珍贵的价值。目前,青海有青绣工坊13家,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生产基地25家,合作社1家,刺绣协会3家,传承基地3家,传习所18家,公司46家,掌握刺绣技艺的绣户达2600多户……这些年,以海东市为枢纽、各市州联动的众多青绣品牌,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在赓续传承中焕发新生,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你追我赶、活力四射,创新创造、魅力无穷,展现出日益强劲的文化脉动和振兴乡村的广阔前景。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从浙江龙井茶、广西螺蛳粉,到青海加牙藏毯、江苏苏绣,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到各地考察调研,都对当地富有特色的非遗表示肯定、热情点赞。美,是力量的体现,是生命的绽放,更是发展的空间。我们要牢记嘱托,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激活非遗“造血”潜能,创新非遗品牌运营模式,拓宽传承人创收渠道,推动包括青绣在内的民族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助力青海乡村振兴“八大行动”,焕发群众增收致富生机活力,促使传统手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坚定文化自信,精彩精神生活,就要让非遗“火起来”,走出一条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绣场变市场的文化产业创新之路;就要绣出文创新天地,全面助力青绣出圈出海,使其名副其实地成为助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温暖产业、幸福产业。

今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从物质走向精神,如何安放人民群众如此蓬勃的文化热情?文化精品的供给侧还需加油给力。目前,“青绣”已成为与我省“拉面经济”相得益彰的特色产业,是我省广大农牧区妇女弘扬保护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手艺。我们要思考美、追寻美、凝固美的吉光片羽,赋予美流动鲜活的生命力量,实实在在掂量出“一根针”的分量;要在“青绣”产业发展中体现农牧区妇女的尊严和价值,让全省数十万绣娘捧着艺术的金饭碗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不断彰显中国人血液里不变的根、本、魂,流贯的意、韵、脉,传承的精、气、神;要在非遗匠心里,读懂盛世中华,不断探索非遗传承保护发展新路径,拥抱数字化,推动“非遗+”融合创新,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在打造更多青绣精品的进程里,点亮文化自信之灯,让群众更真切地美在新时代,更从容地富在新时代,铺展大美青海多彩非遗薪火相传的锦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