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推广”新模式 助力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家在田间测产。

本报记者 罗珺

2023年仲秋之际,“青稞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组邀请相关专家组成田间测产组,对青海省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二分公司种植的昆仑16号千亩示范方进行田间测产。

在听取项目组汇报示范方建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专家组根据农业农村部《全国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进行了测产。经现场实收实测,青稞高产创建示范方在实施过程中选用了高产优质品种及精量播种、轻简化、机械化栽培等技术,实现了青稞大面积300公斤高产。

测产形成的优秀数据,得益于“两地一站一体”协同技术推广模式,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构建青稞科研基地和示范基地,科研单位和推广单位共同构建一体化技术推广模式,以提升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

“‘协同推广’指的是科研单位和推广部门协同合作,由推广部门把科研单位研发出来的成果推广落实到生产当中去。在推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技术熟化程度不够等等,科研单位就要协助推广部门解决这些技术问题,这就是‘协同推广’的意义,其核心在于协同。”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作物所所长吴昆仑介绍说。

从推广部门来看,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模式,是农业技术推广手段从单一的依托推广体系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传输转向多方协作推广的一次创新,构建成上下贯通、横向联合、优势互补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新机制。“如今,通过‘两地一站一体’协同推广新模式的示范与应用,科研与推广优势得到整合互补,促进了科研成果在生产中快速转化与应用。”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协同项目负责人王生说道。

“‘协同推广’首先要把推广的内容定好,可以是品种、栽培技术等,要满足推广地区的生产需要,有针对性,能够解决目前生产当中面临的问题。其次是和各推广部门联合起来对接技术成果的用户,可以是企业、农户等,最后把成果以建设示范田这种性质进行示范和推广。这样结合起来,对成果的示范推广转化率帮助很大,这是机制上的一种创新。”吴昆仑说。

此次的“青稞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是由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和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联合省内外大麦青稞种植技术力量,利用一年时间初步构建“科研试验基地+示范展示基地+技术推广站+经营主体”的技术协同推广体系,在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试验示范基地协同开展青稞抗旱沟播保墒技术、青稞新品种昆仑16号及其配套的丰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建立示范和试验基地2个,示范面积267公顷以上。进一步提升旱作条件下青稞水分利用效率,青稞出苗率和亩穗数,确保青稞高产并增加青稞良种昆仑16号的供给能力。

通过项目实施,青稞平均亩产提高5%以上,辐射带动了青稞新品种昆仑16号及青稞抗旱沟播保墒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通过协同推广工作开展,为全省青稞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目前来看,昆仑16号品种和栽培技术都是可以的,但是配套技术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逐步去攻克。现在,生产发展形势比较快,推广品种和技术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接下来,包括一些加工用的品种,比如黑青稞等,都是示范的重点。”吴昆仑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