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油田的第一支女子测量队

1956年,125女子地质队、402女子测量队及其他地质队的部分女同志代表的合影。
作者(左)采访德尔木勒绒。
女子测量队野外作业。

□梁泽祥

这是一张拍摄于1956年的老照片,照片是125女子地质队、402女子测量队及其他地质队的部分女同志代表的合影。那年,中央慰问团到了当时的茫崖镇(即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接见了她们,随团的《中国青年报》记者拍摄了这张照片。如今,照片中的人已步入老年,虽然部分人还健在,但已分散到全国各地,要找到一个也不容易。

巧的是2023年5月我去西安办事,听说当年在125女子地质队和402女子测量队干过的德尔木勒绒,正在西安的女儿家,于是我抽空采访了她。之后我又电话采访了当时在402女子测量队的王秀兰。对125女子地质队的报道较多,一会儿说是女子地质队,一会说是女子测量队,到底是女子地质队还是女子测量队,是一个队还是两个队,一直说法不一。

历史上,青海石油管理局其实就有两支由女性组成的工作队,一支是125女子地质队,一支是402女子测量队,但两个队常常被混为一谈,令人疑惑。为此,我专门问过1954年进入柴达木盆地,在404测量队搞测量,后调江苏油田报社当社长兼总编辑的洪武平,他说1字开头的是地质队,如125女子地质队,队长叫郑爱芳。2字和3字开头的是地球物理勘探队,如201队,队长是朱松元(物探副总)。301队,队长是张德经(海洋总调度长)。4字开头的是测量队,如402女子测量队,队长是林伟兰。当时地质队很多,主要是搞地质勘探,其中也包括测量,还有一些学历很高的女同志分散在这些地质队中。而女子测量队的工作就是测量,所以叫402女子测量队。

要找石油,先得测绘。说到测绘,让我想到了1954年初进入盆地的测绘权威佘植。这位北京长大的广东人,毕业于同济大学,是初进盆地时柴达木勘探大队401、403测量联队的队长、技术员。曾为柴达木的三角测量、地形测量、水准测量,尤其是对阿拉尔基线网和天文点的测定做出过重要贡献。当时,条件极其艰苦,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确立了柴达木历史上第一个坐标系统——阿拉尔坐标系。为了确立盆地第一个高程系统,他们利用简易的设备,在红柳泉坚持观测了三天三夜,取得了大量数据,确定了盆地高程系统的基准——红柳泉高程系统。这个坐标高程基准,是大家进行石油地质勘探、施测地形图、布设控制点的惟一依据,一直沿用了27年之久。可以说,阿拉尔埋下的第一块基点标石,就是青海石油局测绘工作的奠基石,也是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的奠基石。

2010年,我写《开路先锋今在何处》一文,曾专门寻找过为油田测绘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佘植同志,可惜未能如愿。有人告诉我,1958年在柳园火车站见过他,他带着国家测绘局的同志,在完成对阿拉尔高程系统基石的校正工作后已返回北京。

后来我采访了测绘专家、物探处的主任工程师樊德仁,他说,如果没有测绘工作者提供准确可靠的点位坐标和精细的地形图,就无法进行地质、地球物理勘探,自然也无法进行油田开发和建设。因此,测绘工作是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工作中的一项超前性、基础性的重要工作。

初进盆地时柴达木地质大队中有一支主要力量,就是为石油地质勘探服务的测绘队伍,包括一个三角大地测量队、一个水准测量队和四个地形测量队,近200人,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他们经过长途跋涉,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护送下,来到了柴达木,拉开了柴达木盆地测绘工作的序幕。

1956年,柴达木盆地测绘工作发展到最高峰,测量人员由原来的二三百人,猛增到1700余人,队形编制增加到12个,并在几十个地质、地球物理勘探队中还专门配有专业测量组。测绘工作发展空前,测量队伍遍及整个盆地。直到1978年,盆地的大规模地面地质调查才相继完成,测绘专业人员陆续调往当时的国家测绘局和石油工业部所属其他油田。

1956年初,青海石油管理局成立了第一支女子测量队,即402女子测量队。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开始只有19人,除生活管理员和炊事员,其他全是女同志,最大的25岁,最小的只有17岁。刚成立时,队员们在西安专业院校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又到陕北野外实习了三个月,之后经过半个月的汽车颠簸才来到柴达木。

柴达木盆地是一片戈壁沙滩,还有成片的盐碱沼泽,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难度很大,一是吃水困难,二是搬家困难。吃水得靠骆驼从阿拉尔去驮,近者几十公里,远者上百公里,驮一趟水得几天时间。加之盛水容器笨重,来往一趟根本运不了多少水。搬家也靠骆驼驮运,近了还好说,远了就十分麻烦。仪器仪表、锅碗盆勺、所住帐篷等都得带着。当时,油田的骆驼最多时有1500多峰,专门成立了驮运大队,为各野外队送水和搬家。1954年,青海石油管理局干部职工有484人,到1955年就增至4500多人,至1956年达到15000人。当时野外队就有几十个,加之还有钻井队,虽然开辟了新的水源,也买了些汽车,但主要的驮运还需要靠骆驼,吃水仍然紧张。女子测量队平时注意控制用水,几个月不洗脸,不洗衣服,仍然不时遭受断水的威胁。一次,她们在亚巴尔施工,因骆驼迷了路,三天都没喝一滴水,口干得不能说话,眼花得看不清东西,但她们坚信水一定会送来,她们相依相靠,相互鼓励,直到第三天水才来了,女队员们一个个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野外工作本来就很辛苦,柴达木盆地到处都是戈壁沙滩,很多地方寸草不生、风大沙多,加之海拔高,条件异常艰苦。女队员们常住单帐篷,每顶帐篷住3人,夏天日晒雨淋,蚊虫叮咬,帐篷还经常被大风吹跑,队员们不得不冒着大风去追帐篷。但女队员们从不叫苦,不喊累,默默地为祖国的石油勘探尽着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402女子测量队的测量队员们,虽然大多出自大中专院校,但多数不是学测量专业的,虽然经过专门培训,但工作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由于经验少,技术不熟练,加之气候条件恶劣、地形地貌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最初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测量废点偏高。于是她们抓紧学习,自己学,集体学,互帮互学,很快便熟练地掌握了测量的各项技术。盆地的夏天经常刮风,这对测量工作干扰很大。一遇大风,仪器支不稳,标杆立不直,但队员们仍然顶着大风坚持施工。一次风实在太大,为了测量,操作仪器的人顶着大风围在了仪器旁,努力让仪器纹丝不动,两个扛标尺的女孩,更是死死抱住尺子,不让其摇晃,这才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女测量队员、藏族姑娘德尔木勒绒(汉族名李月英),今年已经85岁了,她是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1956年,她与旦木驰加(汉族名马万海)结婚,当年便参加工作,被分配到女子测量队。她文化程度低,但虚心好学,很快就适应了工作,常扛着标尺跑前跑后。后来,由于机构的变动,德尔木勒绒被调到钻采指挥部小卖部,在那里工作了整整17年。

巾帼何曾让须眉。由于402女子测量队和125女子地质队的工作成绩优异,曾多次受到青海石油管理局的表彰。1956年,她们还光荣地出席了青海省勘察与开发柴达木盆地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本文图片由梁泽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