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法庭”的时代光彩

本报记者 于瑞荣

法官老冯、书记员杨阿姨和新来的大学生阿洛,牵着一匹老马穿梭在大山深处的村寨之间,挂起国徽,铺开桌子,一个简易的临时法庭成立了,案件一件接着一件审理,纠纷一起接着一起调解,马背上的国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是2006年上映的电影《马背上的法庭》里的一幕,也曾是青海广大农村牧区经常会上演的真实场景。

青海地域辽阔,在地广人稀的农牧区,巡回审判是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的主要办案方式。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青海牧区法院开始实行巡回审判制度,“马背法庭”应运而生。

随着“马背法庭”巡回办案、普法宣传不断深入,牧区百姓法治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采访中,法官普遍有一个感受:随着巡回审判的深入开展,草原牧区群众的法治意识越来越强,以往发生纠纷时,他们多习惯内部解决,现在知道有矛盾要找法院讨公平。

回溯过往,二十世纪很长一段时期,“马背法庭”是青海牧区一道亮丽的风景,马背上的法庭,让群众感受到,法庭不只是庄重威严的房子,法官也不只是高坐在审判椅上。他们来到草原牧区、走进千家万户,哪里有司法需求,就把法庭开到哪里。

智慧法院建设日新月异,一站式建设深入推进……随着时代变迁,青海法院巡回审判大踏步跨入“车载法庭”“云上法庭”时代。

我们看到,青海法院持续坚持和发扬巡回审判优良传统,继承“法官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马背法庭”传统,采取就地立案、就地开庭等便民措施,推动实现巡回办案、化解纠纷常态化,数据显示,去年,全省法院巡回审判案件2152件。

从“马背”到“车载”再到“云上”,改变的是巡回审判的方式,不变的是司法为民的初心。打造“候鸟式法庭”“拉面巡回法庭”等适合青海实际的巡回法庭,努力打通诉讼服务“最后一公里”,巡回审判已成为青海法院的一张名片。

马背上的法庭,驮起的是真心传递的法治温度,是誓死捍卫的法治信仰,是步履不停的法治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