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冷凉蔬菜的“逆袭”

本报记者 张多钧

这几日,走访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等地农业区,采访高原冷凉蔬菜种植,从普通种植户、合作社负责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口中了解青海冷凉蔬菜产业发展历程,感触颇深。

简单用一句总结,青海高原冷凉蔬菜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转变,转变的背后可以总结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的几点变化。

首先,高原冷凉蔬菜品种不断增加。过去,青海各蔬菜产区普遍种植甘蓝、大白菜、萝卜等常见蔬菜,这些蔬菜也是本地居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蔬菜。如今,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蔬菜出现在高原沃土上,诸如菜薹、火焰参、羽衣甘蓝、西兰苔等,不断丰富青海高原冷凉蔬菜种植品种库。

其次,高原冷凉蔬菜种植主体发生了转变。过去,青海很多蔬菜种植基地是外地人的跑马场,他们承包耕地,雇佣当地农民种植蔬菜,赚得盆满钵满。如今,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大户、蔬菜经纪人等当地新型经营主体崭露头角,成为青海高原冷凉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的主力军。

再次,销售模式发生了革新。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向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成贵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过去是先种后卖,如今是先卖后种”,以前菜农种菜,很大程度上存在跟风,以上年蔬菜销售价格决定当年蔬菜种植品种和面积,这种做法存在很大风险。如今蔬菜种植很多是提前签订销售订单,即便没有签订销售订单,高原冷凉蔬菜的品质还是吸引很多外地菜商赶赴地头,“包圆”整片菜地。尤其是互助县创建了省内首家直供港澳蔬菜生产基地,带动互助县20万人次从事直供港澳蔬菜种植生产活动,人均增收超万元。

深究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青海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走实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是三江源头无公害、超净区高品质冷凉蔬菜的吸引,是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关键举措,更是青海各族群众激发内生动力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