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与坚持独立自主的辩证关系

韩 芳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主体性是民族自立自强的根本维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重要命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为共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指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作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独立自主”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重要原则,要求我们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独立自主,首先应是精神文化层面上的独立自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才能真正形成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从而为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更好地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

一、文化主体性为坚持独立自主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与兴盛,总是以文化的强大和兴盛为支撑。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创造文化和推动文化发展的主体一定是现实的能动的人。一种文化要具有穿越时空的引领力、凝聚力、辐射力,必须具有主体性。从文化发展视角看,文化主体性主要表现为文化发展的主体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在当代中国,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集中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体,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文化自信自强,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积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力文化支撑和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表现在我们党治国理政各领域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这一重要论断,精准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精神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中内含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向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真正有前途、有力量的民族,必然有辉煌的文化,必然对自身的文化充满信心;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既要以高质量发展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精神共同富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坚持独立自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文化主体性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日渐式微,中华文明遭受空前的挑战甚至面临中断危险。落后不仅仅要挨打,落后还将丧失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守住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传承、发展了独立自主精神,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自诞生之初,近代中国寻求民族自由解放、反思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探索,就已深刻地融入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血脉之中——要使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被压迫和被奴役的命运,真正实现现代化,不仅需要物质与技术的超越性发展,更加需要思想与文化的再造,尤其需要为民众提供一套重新可以安顿身心的文化价值体系。走自己的路,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走出了一条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对无产阶级事业的原创性贡献。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根源于历史文化条件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总之,正因为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中国共产党才能够领导全体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成功探索出中国革命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迎来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机遇。

三、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实现文化自强。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内在要求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丧失了根脉、丢掉了灵魂,就无法在世界上立足,更何谈成长与壮大。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精神气质。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必须强调的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世界影响,让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形象更为立体生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进而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此过程中,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坚守好这个魂脉和根脉的基础上,我们要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立足中华大地,放眼五洲四海,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消化吸收一切于我有利的先进文明成果,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了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和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赓续中华文明血脉。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表现,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是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我们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但自信不等于封闭僵化、盲目排外,而是要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与气度消化吸收外来文化。过去,我们在开放包容中涵养了中华文明;未来,我们必能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与胸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作为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坚持独立自主,既是一种志气骨气,也是一种思维方法,更是一种精神传承。“中国要发展,最终要靠自己。”走自己的路,我们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关键在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党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更加巩固,让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