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织就基层治理“锦绣画卷”

本报记者 李雪萌 通讯员 贺万梅

党建引领风帆劲,基层治理展新姿。

今年以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开展乡村治理固本强基、铸魂育才、多元共治、智慧工程、治理提升、一村一品等六项工作,一个治理有效、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魅力民和正款款而来。

蝶变新生 老旧集镇绽活力

漫步民和县马营镇,街道干净整洁,商铺林立,格调和谐;乡间绿树成荫,黄发垂髫,怡然自得。朝阳暮日下人影交错,清脆悠扬的驼铃声好似从历史深处传来,又向未来延伸,在历史与未来的交集处,是“旧时光”与“新容颜”的悄然相会。

“过去集市上乱搭乱建现象十分严重,数百米长的街道两侧密密麻麻的商户有300多家,夏季阳光照不到地面上,冬季路面积雪久久不化,给居民出行和商户生意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说起集镇改造前的场景,开副食店的冶民生十分感慨,“现在经过改造,街道硬化了,又宽敞又整洁,环境比以前好多了,生意也更好了。”

集市是助力乡镇发展的“大动脉”,也是牵动民心的“神经末梢”。民和县马营镇坚持党建引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集中实施了旧集市改建、扩建、环境综合治理等多项工程。通过项目实施,马营镇面貌焕然一新,每逢赶集日,集市上商家云集,人流如潮,生意兴隆,购销两旺,昔日辉煌的茶马互市再次重现。

集镇建设,三分在建,七分靠管。马营镇党委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以“支部+责任网格+党员志愿服务”的集镇治理格局,将农村环境整治、污染防治与“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农村党员志愿者、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村民代表等多方力量加入到基层治理中来。结合“主题党日+”等活动,组织河长、保洁员、党员常态化开展河道清理、垃圾清运等,又在街道两侧栽种灌木、乔木、爬山虎、多年再生菊花、草籽等植株,“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成为扮靓集镇最直接的方式。

马营镇还全面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出台了《马营镇移风易俗指导意见》,坚决防止“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红白喜事、互相攀比等问题,引导群众树立婚丧嫁娶文明新风,形成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良好社会风气。

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乡风,不仅带来了往来商贾,更吸引了本地群众回乡创业。

“我原本在外面打工,回来看到家乡的变化后,就想着在家乡做点小生意。”马营村村民马进福回乡探亲时看到了家乡产业的发展前景,毅然决然地留在家乡开办粉条加工厂。

在打造“高颜值”集镇的同时,镇党委以“党建+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大力扶持农作物种植、药材种植、粉条加工、陈醋酿造等产业,增强全镇经济实力。

加强治理 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

和马营镇一样,官亭镇喇家村也是民和县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一个生动案例。

在官亭镇喇家村,一幢幢融合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的土族特色民俗小院,错落有致、别具一格,挺拔葱郁的核桃树上硕果满枝,宽阔整洁的水泥路四通八达,文化旅游和诗画乡村相映成趣,处处彰显着乡村治理带来的新变化。

然而,在2015年之前,喇家村还是一个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薄弱、村民居住分散、人居环境较差、村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高的传统土族村落。

喇家村“两委”决定在农旅融合上做文章,召集村里的党员群众和致富能手共同出谋划策,把遗址公园、土族特色风情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依托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成喇家民俗村,133户村民搬进了新居。同时,将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同农旅产业一体规划、同步推进,加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村民活动中心配套,满足群众教育、医疗、文化娱乐和村级党组织阵地建设需求,促进民俗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短短几年时间,喇家村一改往日面貌,一个传统的土族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经济快速发展、村民生活富足,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新居建成,面对千差万别的群众诉求,村级治理怎么进行?基层民主如何落实?

喇家村本着村民当家作主的原则,充分发挥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在村级事务决策时,按照“村里的事情村民说了算,涉及村民的事情让村民自己干”的方法,压实村民自治责任,拆除了干群之间的“隔心墙”。

发生乡村公路塌陷、自来水管破裂、公用路灯故障等问题,通过“网格长+网格员+党员”形式组织召集村民集体讨论,共商解决办法,改变村民过去“等、靠、要”的思想。同时,村“两委”制定了“有人气、接地气、树正气”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

“在制定村规民约前,我们先是以走亲戚、拉家常等方式,深入田间地头和院落,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然后组织召开党员议事会、村民议事会、群众大会等,大家一起商议讨论,修订、通过村规民约并进行公示。”喇家村党支部书记喇相德介绍。

夯实基础 “小驿站”赋新能

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协奏曲”。在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过程中,民和县不仅把目光放在广大农村中,更是把具体措施落实在社区服务中。

民和县驮岭小区“红色驿站”,每天都有不少快递员、外卖员、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在这休息、喝水。“有时候送外卖连着几个小时不能休息,以前工作累了,都是在路边坐一下,有了这个‘红色驿站’,累了可以来这里歇歇脚、喝点水、给手机充电。”外卖员曹泽圣笑着说。

今年以来,民和县依托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社区红色物业”等现有阵地,精心打造投放电商产业园、红卫村综合服务中心、驮岭小区、史纳片区、第二市民健身中心等5个“红色驿站”,统一配备红色书籍、微波炉、饮水机等设施,满足快递员、外卖员、环卫工人等饮水供给、餐食加热、手机充电等需求。

“驿站内我们还设置了意见簿,大家对驿站管理使用的意见建议都会写到意见簿上,我们也会安排工作人员定期梳理、做好分类,及时反馈给相关单位。”“红色驿站”代管单位负责人王媛丽说。

民和县还通过招募快递员、外卖员担任兼职网格员的形式,组建“小哥志愿服务队”,引导新就业群体主动参与安全文明劝导、社区环境随手拍等志愿服务,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前哨探头”作用。

“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力度,充分发挥政治引领、综治能动、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的作用,练就基层治理的‘绣花功夫’,打通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绘好基层治理‘锦绣画卷’,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和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两新”工委书记孟贤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