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假日特刊 PDF 上一版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

手摇计算机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王煜鹏 摄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内三顶帐篷场景还原。

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的中国原子城,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这里曾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孕育诞生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培育形成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战略地位和里程碑意义。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是在基地旧址兴建的全国唯一对外开放的全面、系统介绍中国原子能工业创建与发展历程、原子城光辉历史与辉煌成就的专题纪念馆,2009年5月26日对外开放,2021年全面改陈。园区占地面积12.2公顷,陈设有纪念柱、缅怀厅、纪念碑和纪念馆,集中反映了我国“两弹”研制的伟大历程,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集中体现。纪念馆建筑面积9615平方米,展陈面积6015平方米,共展出图片600余幅,928件革命文物。全景展示221工程决策、建设、生产、研制、退役的实践过程,体现基地重大历史贡献,彰显“两弹一星”工程对中国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启示意义和“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

看点:手摇计算机

1959年6月,正当我国原子弹研制如火如荼进行,“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饥荒在全国蔓延。苏联毁约,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在华的最后一批专家,我国的核工业面临巨大考验。面对如此困境,我国开始了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的奋斗史。

没有先进的专业设备,但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必须进行,在邓稼先的带领下,理论部里十几个饥肠辘辘的年轻科研人员,通过手摇计算机、计算尺和算盘紧张地计算。当时,演算的稿纸竟装了几十麻袋,堆了满满一大间仓库。

科研人员啃窝头、喝白菜汤,身体浮肿依然坚持,昼夜不停地进行了九次计算,而理论计算结果仍然小于苏联专家提供的参数。1961年9月,周光召从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请缨回国,做了一个“最大功原理”计算,为“九次运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像这样的手摇计算机在九次运算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数据难关,保证了运算结果的正确。掌握了原子弹理论,为之后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观贴士】

交通指南: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同宝路10号,从西宁出发可乘坐客车大巴、高铁动车或火车至西海镇,乘坐3路至西海广场站下车,用时2小时左右。

开放时间:9:00—17:00(17: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请关注网站以及微信公示开馆安排),参观需提前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