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卡约文化七孔铜钺

□黄志成

出土于青海省湟中县李家山下西河村潘家梁遗址卡约文化墓葬中的这件铜钺,通长16厘米,宽8厘米。钺身呈半椭圆形,銎为圆筒形,插柄处稍粗,到顶端渐细。铜钺均带有弧刃,钺身穿孔,孔沿及其一侧有棱脊形装饰。钺身靠近銎处有七孔,孔周缘突起,并有凸棱延伸向刃部,銎身有三个长条形孔用以固柄。这件铜钺不是实用器物,而是一种贵重礼器,是一种王权的象征,用于征战、治国、礼仪等重要的场合。

钺一般可分为石钺、玉钺和青铜钺三种类型。新石器时代,人们已开始用石头磨制石钺,钺体多为厚重直刃,素面无纹,部分是平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部分斧体有穿孔,有的则无。新石器时代晚期发现的石钺,形体则大多不再是厚重直刃,相对较薄,且刃多呈圆弧形,弧度较大,甚至上端作出双肩,但并不是所有的钺都遵循这样的特点,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地域,其形制往往有所差别,但大致相似。钺在新石器时期多为石质和玉质,青铜时代开始出现青铜钺,年代最早的青铜钺是在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通长13.5厘米,内部残断,据器身材质与刃部较钝的特点来看,为非实用器。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夏代的大型铜钺,通长35.6厘米,重5.16公斤,钺身镶嵌绿松石,刃部平直无磨损痕迹,显然也是非实用器。

原始农业时代,石钺最初可能是作为生产工具而出现,一直到青铜时代的春秋时期,除部分石钺受青铜钺的影响作礼器外,多数用作生产工具。玉钺作为礼器及祭祀用品出现,一般都会出现在规格较高,墓葬较大,随葬品质量较高、数量较丰的墓葬内。不言而喻,玉钺是墓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青铜钺传承了玉钺的部分文化,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改变着自身的功能并以不同的方式体现着王权文化。商周时期,钺在王权政治体系中的影响十分巨大,例如在甲骨文中经常看见妇好出征的卜辞,在妇好墓出土了铸有妇好铭文的两面青铜大钺,是其生前多次率兵征战、执掌军事统帅权的有力证据。《礼记·王制》云:“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铁钺然后杀。”《释名·释兵》曰:“斧以斩断,见者皆慼惧也。”在商周时期,铜钺是战争中代表王权的象征,成为统治者发号施令的工具。钺也作为刑具出现,展示了其代表统治者、代表法律来震慑反抗和犯罪的功能。

本文配图由青海省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