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特色产业 赋能乡村振兴

——访海东市委常委、互助县委书记强建海

本报记者 王 臻

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作为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如何以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引,在打造高地、建设“四地”,推进高质量发展中踔厉奋发作出表率?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海东市委常委、互助县委书记强建海。

记者:请您结合实际谈谈,面对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这份政治“答卷”,互助县落实省委“一书一单一承诺”要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整改方面有哪些好的举措?

强建海:今年互助县聚焦国家、省市考核反馈的41个问题和媒体暗访反馈的3条问题,细化504条整改措施。对标省委“一书一单一承诺”要求,把改进作风贯穿问题整改始终,按照“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包干责任制,动真碰硬改,举一反三改。严格落实五级书记遍访制度,县级领导干部遍访19个乡镇,根据下管一级要求,32名县级领导联系100户脱贫户家庭,包联20个重点项目。县级领导联点督查、分管领导常态督查、专班督查组分片督查、纪委监委专项督查、行业部门全面自查“五查”联动机制,各县级领导和行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带头到一线看进展、找问题、促整改,高效推动了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目前,所有反馈问题均已完成整改。

记者:互助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整改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

强建海:互助县紧盯“两个高于”目标,坚持把促进农牧民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实施“产业造血、就业活血、政策输血、资产补血”四大工程,精准发力拓宽新渠道、挖掘新潜力、培育新动能,持续完善农牧民收入增长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经营性、工资性、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全县农牧民持续增收步伐更加稳健。

下一步,将以成功入选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县创建名单为契机,以互助县高原特色冷凉蔬菜供港首发为抓手,持续擦亮“七彩农业”名片,大力发展两头带中间的“哑铃型”农业,加快打造冷凉性农作物“北繁基地”,切实把问题整改过程转化为加快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进程。

记者:互助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整改方面有哪些好的成效?

强建海:互助县聚焦群众增收这个中心,压实整改责任,落实惠农政策,强化项目管理,加强乡村治理,全县问题整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绩。上半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74.5元,同比增长7.9%;前三季度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1726.8,同比增长17.4%。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03%,自来水普及率达99.56%,村庄道路通畅率达100%,对存在隐患的63户实施危房改造并通过验收,不安全住房实现动态清零。全县脱贫劳动力就业19923人,完成率为110.7%。今年雨露计划毕业生551人,就业升学率为 90.7%。公益性岗位安置2623人。2023年,全县到位财政衔接资金2.85亿元,支出1.96亿万元,支出率68.91%。东西部协作资金共投入5205万元,资金支出1897.12万元,支出率36.45%。共实施10个试点村,实施美丽乡村项目25个,其中与乡村振兴试点村统筹建设7个。深入贯彻落实《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互助县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治理行动方案》,稳步推进乡村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