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技”为笔 擘画祁连山绚丽画卷

本报记者 叶文娟

初秋,蓝天白云下,祁连山地毯似的草地延伸向天际,成群牛羊点缀其中,远处山峰白雪皑皑、直耸天际,不时有牧人的歌声飘荡在天地间……

祁连山是我国重要的冰川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素有“中国湿岛”之称,是连接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重要通道,也是守护“中华水塔”、涵养河西走廊的重要生态屏障。

近年来,青海省积极开展保护“中华水塔”行动,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扎实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立足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资源禀赋,积极研究探索国家公园建设思路,聚焦守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命题,以生态文明建设作答,祁连山国家公园创建成果有目共睹。

摸清“家底”

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覆盖8000平方公里,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水土气等要素的全时段监测体系,并全面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深入摸清园区生态资源“家底”。

从2019年起,祁连山国家公园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大学等22家科研机构的34支科研团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态大数据建设等领域深化合作。开展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全面掌握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资源状况。园区联合多家机构的专家,开展了以雪豹、荒漠猫、黑颈鹤等旗舰物种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先后为5只雪豹、10只荒漠猫、38只黑颈鹤佩戴卫星跟踪器后放归。

开展体制试点以来,已连续5年开展雪豹调查监测,在青海片区范围内累计布设相机2000余台次,监测范围扩大到7000平方千米,获得雪豹照片及视频5500余份,确定分布点95处,模型预测雪豹潜在栖息地面积为4172平方千米。

截至2022年底,祁连县区域识别出雪豹个体63只,天峻县区域识别出雪豹个体119只,门源县区域识别出个体24只。分别拍摄到五只及以上的雪豹、荒漠猫、猞猁、兔狲同框现身和豺哺育幼崽的画面。发现昆虫新种14种、中国新记录10种、青海省新记录228种;祁连山鸟类新记录9种,充分反映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

搭建平台

祁连山国家公园幅员辽阔,生态类型多样,地理环境复杂。青海积极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大数据中心平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园区进行实时动态监护,实现精细化、动态化、体系化管理。

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大数据中心,园区的影像尽展眼前。轻点鼠标便可从卫星图上清楚地看到从东往西绵延一千多千米区域内的每一处森林、河流、陆地以及野生动物。

“你看,蓝色边界是甘肃的范围,黄色边界是青海片区的范围,红色色块是核心保护区,黄色色块是一般控制区,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就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园区范围内的情况。”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服务保障中心大数据中心负责人于红妍指着大屏幕对记者说。

灌木林在维持高原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雪松、云杉,塔松、华山松、祁连山圆柏、桦树……按照于红妍的指引,我们通过平台发现,在狭长的祁连山河谷地带,一丛丛灌木林以特有的生态景观维持着祁连山的生态系统。随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灌木林的面积也在不断变化。

“从大数据平台上选择不同的年份进行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我们持续地监测和保护下,园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于红妍介绍。

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已建立国家公园本底资源的一张图资源管护机制,将各空间图形图像数据、属性数据以及文档资料按标准存储入库。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大数据中心实现国家公园部分区域网络通信传输,架设108套高位云台、2089台红外相机及226台野保相机视频监控系统,对8000平方千米的范围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它就像一个导航系统,立体式呈现园区的地形地貌,给我们的管护工作提供可靠参考。”祁连山国家公园大拉洞管护站生态管护员聂文强说。

2022年,祁连山国家公园40个管护站配备了50台巡护无人机,120余名工作人员经培训取得无人机驾驶资格证书,建立起首支无人机管护队伍,开启了新的巡护模式。园区的1200多名专职管护员,在工作中也担负着收集地理、生物资料的职责,按时汇报园区各生态信息的最新状态,不断充实祁连山国家公园的本底资料库。

强化宣教

试点以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持续打造自然教育平台,积极探索自然教育建设发展新机制、新模式。在活动创办、设施保障、人才培养、课程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探索开展自然教育、自然观察、采风调研、科普宣教等各类主题实践活动。2023年6月举办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第二届自然观察节上,参加者观察记录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油葫芦管护区域、寺沟管护区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观察点,经过调查研讨,形成了丰富的科研、艺术等成果。“在短短几天的体验活动中,我们看到在所有工作人员用心守护下,祁连山正在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土和家园,也体验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感。”参加活动的体验者说。

西宁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先后设立15所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学校,打造5处自然教育特色管护站,积极发挥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大数据中心、展陈中心等设施平台作用,建成生态科普馆等一批自然教育场所,全力搭建“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自然教育平台。

构建形成产学研教工作体系,开发规范化的自然教育读本和教育课程。吸纳教师、管护员、志愿者组建自然教育讲师队伍,开展自然课堂进校园、生态夏令营、自然观察节等主题体验活动,不断提升自然教育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课程和读本研发-师资培育-学校应用”全闭环链条、产学研教深度融合的自然教育体系。

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在“爱鸟周”“野生动物宣传月”等主题日组织开展活动,打造自然教育课程大赛、云享云课堂两大品牌,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解自然、享受自然、融入自然的全新渠道和平台,生动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以良好生态底色厚植发展底色,在保护和发展中走向未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愈发绚丽多彩!

本版图片均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