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 成于实干

本报记者 丁玉梅

1980年,借助祁连山的矿产资源,祁连成为工业强县;2000年,祁连高效利用祁连大草原自然优势,畜牧业领跑全省;2018年,祁连县全年接待游客量为280万人次,创历年之最,次年祁连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每一次变革,祁连人总能摘得累累硕果。不可否认,这一切离不开祁连山自然资源的给予,同样也有祁连人的敢想,还有敢干!

2004年祁连县旅游局成立,正式把旅游业发展提上议事日程,有了新机遇,一大批返乡创业者,凭借雪山、森林、草原、丹霞、峡谷、河流……这些浓缩青藏高原绝美自然风光,成为第一批端上“旅游饭碗”的人。

2010年,祁连县提出“建设高原旅游名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战略目标,通过“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方式,走上发展的“快车道”,让祁连旅游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敢想敢干的祁连人,在卓尔山景区的带动下,村庄迎来游客驻足,农家乐、农家宾馆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八宝镇拉洞台村的田成祥,便是其中一员,他积累经验后,又主动带动其他人发展,上万祁连人投身旅游业,祁连餐饮住宿飞速发展。

敢干的祁连人,始终清楚:取之于山,更要护山、爱山。祁连算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账、长远账,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矿山,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让一个个矿山披上绿装,还原生态的底色。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根植于每一个祁连人的内心。天境圣湖托茂部落自驾车旅游营地的创办人马贵龙是默勒镇扎沙村人,自小在牧区长大的他,深知保护草原的重要性。

“我们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收集起来运送至门源县垃圾处理厂。”马贵龙说,他在搭建木屋时,选用立柱支撑,最大程度减少对草原的破坏。

采访途中,路过213国道,有牧民将摩托车停在路边,拿着塑料袋,弯腰在公路边的牧道捡垃圾,群众自发组建的民间生态保护志愿者协会……群众点滴行为,便能明白祁连在保护生态上的务实与决心。

点绿成金。自然学校、国家公园为祁连旅游再加码。前往祁连采访的过程中,与记者同车的游客王先生,从上海来到祁连。“国家公园在哪里?”面对王先生的发问,全车人笑着回道:“这里都是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