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聚大爱 倾力帮扶结硕果

援青教师正在授课。省教育厅供图
傅利平院长检查图书管理情况。
特教毛永宽送教上门。

通讯员 冶 娟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他们远离故土,在青海大地安家;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梦为马,站在高原大地的三尺讲台挥洒汗水;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热火朝天的学校工地里,在书声琅琅的课堂里,在精心准备的教案里,在激烈争论的教研组活动里;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带来的是思想的碰撞,留下的是浩瀚的知识,带走的却是无尽的期盼和感恩。从平原山川到草原,从繁华都市到农牧区,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教育援青人。

在我们党和国家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彰显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教育援青作为对口援青、东西部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志”“智”双扶和“输”“造”血并重的特点,逐渐成为国家部委、援青省市和支援高校的重点工作。

情牵青海,爱撒高原。2010年,党中央作出对口援青的重大决策部署,教育部、援青省市和支援高校始终把教育援青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全员任务、长期任务,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和行动自觉,以守望相助、担当作为的精神信念,给予青海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组团式帮扶。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育部、援青省市和支援高校,始终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不断探索新路子、强化新举措、搭建新平台,合力开创了“多级互动、广泛参与、扩围提质、升级加力”的新局面,推动教育援青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坚持高位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教育援青新机制

教育部始终高度重视教育援青,聚焦推进新时代青海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援青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有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教育部领导多次来青调研指导,先后召开4次教育援青工作会议,协调指导我省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7所一流高校签订省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4所高水平大学与我省3所本科高校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将我省10所高中阶段学校纳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4所普通高中纳入教育部直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构建了“组团式”支援帮扶新格局。

通过中央专项下达我省教育基建项目资金140多亿元,各级各类学生资助资金115亿元,每年惠及学生70余万名,指导实施了义务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普通高中攻坚计划、高校基础能力建设等项目,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指导我省高校14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全国思政示范课程,助力实施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等项目33个,三江源、盐湖资源化学与过程工程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支持我省设立生态、扶贫、涉藏地区三个专项招生计划,分别立项支持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3个和40个,全力支持和指导理工类本科学校筹建和职业本科大学组建,有力带动提升了青海教育整体水平。

坚持结对共建,开创支援帮扶合作交流新局面

援青省市始终把教育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关键举措,持续为我省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教育支援帮扶,共安排帮扶资金24.6亿元,实施援建项目320个,协调370余所中小学校与我省中小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选派1200余名教师来青支教,培训教学管理和教研、教师骨干8000余名。

北京市组织各学科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研团队到玉树藏族自治州开展教研帮扶,中小学升学率明显提高。天津市组织4所高职院校对口帮扶黄南藏族自治州职校,小中高职幼“五位一体”校际结对机制更加健全。上海市聚力实施教育援青提质工程,支持果洛藏族自治州建成西宁果洛中学,并与上海大同教育集团结成联盟,共同打造果洛教育“升级版”。山东省启动建设的鲁青高级中学是“十四五”援青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全面帮扶海北藏族自治州2所中职学校,共建产业发展急需特色专业。江苏省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帮扶协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实施“名师进海南”计划,省属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定向招收海南藏族自治州学生1000多名,并对高职学生实施3年免费教育、100%推荐就业。浙江省10所重点中高职院校、5所重点中学组团帮扶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职业学校、州高级中学,为促进青海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坚持组团帮扶,激发青海高等教育跨越发展新活力

支援高校始终把青海高校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理念等方面持续给予支援帮扶,有力助推青海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清华大学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联合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及援青省市7所开放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开放大学,实现了“组团式”支援帮扶全覆盖。

支援高校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不断创新支援方法,建立完善“四个一”工作机制,即:每五年签订一次对口支援总协议,每年签订一份年度工作计划、召开一次对口支援工作会议、设定一个重点突破目标,推动了结对帮扶深度拓展、广度延伸、力度强化。

支援高校选派170余名院士、专家学者到青海高校任职任教、当学科带头人,助力我省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服务社会取得新成效,全省高校累计培养各类人才12.73万人,打造了三江源生态、地理学、民族学等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实施各类科研项目3900多项。特别是王光谦、史培军在我省高校担任校领导期间作出了杰出贡献,省委省政府给予记大功奖励。

自此,青海大学从一所西部普通高校跨越式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实现了“脱胎换骨”的“三级跳”。青海师范大学获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次青藏科考青海基地,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教学科研和办学实力明显提升。青海民族大学在博士学位点、院士工作站、孔子学院等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青海开放大学在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办学规模、社会培训覆盖面、创新创业等方面填补了青海教育发展史上多项空白。正在筹建中的理工类本科学校和职业本科大学,分别由南京大学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牵头,河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相关高职院校作为成员单位,进行“组团式”支援帮扶,选派大学负责人和部分孵化学院学科带头人、学院负责人。

坚持增进认同,推动各领域交往交流交融迈上新台阶

支援各方始终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把推动青海教育高质量发展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有机结合起来,教育援青有形有感,进一步夯实了“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基础。一方面,双方互访交流更加深入。教育部、援青省市和支援高校每年来青调研指导,推动重大项目、人才智力等帮扶措施落地落实,援受双方从各层面、各领域均建立了常态化互访交流沟通机制,开展结对子、走亲戚、交朋友、手拉手等交往交流活动,合力构建了更加科学、务实、高效的对口支援帮扶关系。另一方面,师生交流更为广泛。通过教师支教、师资培训、研学考察、联合培养、学术研讨和民族团结进步夏令营等活动,增进了校际、师生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既让青海高海拔和民族地区的学生享受到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提升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学业水平,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众志成城聚大爱,倾力帮扶结硕果。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部委、援青省市和支援高校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大规模、多批次、常态化的教育援青工作中,持续用心用情用力,搭建了援受双方的连心桥,绘就了民族团结的同心圆,共同谱写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海篇章。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如此成绩实属不易,教育援青功不可没。青海各族干部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恩中国共产党、感恩伟大祖国、感恩社会主义、感恩教育援青,时刻铭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特殊关怀,时刻铭记教育部等国家部委的关心指导,时刻铭记兄弟省市和有关高校的真情帮扶,时刻铭记广大援青干部、教师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