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未病之疾

潘铎印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道:“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意思是说,在疾病未发作时就消除它,在病情未严重时就治愈它,在疾病到来之前就加以预防。

善治未病之疾,医病于未成未发时,是“上医”的本事,也可作为党员干部修身行事的箴言。《黄帝内经》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同样的,“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一个人在大祸患发生前及早预防,就能避免栽跟头、吃大亏。“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滔天大祸由水滴般的错误积累而来,人的悔不当初多因当初不以为然。与其事后痛心疾首,不如平时禁于未然;与其将来悔不当初,不如现在防微杜渐。

“治未病之疾”是弥祸于未形、消祸于未萌的警醒,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不善于治未病,未病就会拖成大病,即使是各种“病症”还没有明显出现的时候,也不能麻痹大意,须时时对照党章党规,并注意从反面典型身上吸取教训,“见不贤而内自省”,为自己打好“预防针”、吃好“预防药”。党组织要注意发现党员干部身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治未病”要未雨绸缪,监督于问题未发之时,防止“未病”“欲病”演变成“已病”。

“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万事做好防范,是自古以来的好传统、好习惯。明初名人郑濂在族人郑泽、郑浩将离开浦江赴应天府就职时,给他们喝下“苏叶、羌活、陈皮、苍术、苡米、黄芩”一帖中药,郑濂的举动不仅是为了预防郑泽、郑浩到了他乡水土不服,更蕴藏着深深的修身和治家智慧。郑濂劝诫族人,外出做官,心中要时刻装着家规,族人被选拔出去做官,并不是什么个人的荣耀,而是意味着新的责任,对百姓尽心尽职,处理政事奉公守法。二位上任后,面对各种诱惑和考验,均保持清醒和清廉。

常补钙,固本培元。外面各式各样的诱惑很多,抵御诱惑的根本在于内心是否强大,要看自己是否守得住底线。“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气一虚,邪气必凑焉”。正气从何而来,从自觉学习中来,从党性修养中来,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利益,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自身免疫力,保证精神城池固若金汤,让正气充盈全身,锻造铮铮铁骨,真正做到拒腐蚀永不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