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经济根基

陈文烈 丹琛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色,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成果。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生态经济建设作为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进的重要抓手,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和最佳方案,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生态经济资源富集区,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将生态经济作为青海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引擎,持续推动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把青藏高原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一、生态经济为青藏高原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点明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为我们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摸清生态环境家底,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健全多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延伸衍生态产品开发全链条,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是我们以生态经济建设为助力,将青藏高原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用生态产品转化的价值实现富民惠民的必由之路。一是加强自然资源管理。青藏高原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承载着保护好“中华水塔”、守护好地球第三极的历史使命。扎实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青海要健全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和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用足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技术路线,这是青藏高原生态产品价值能够实现转化的基础保障。二是健全多元保护补偿机制。构建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生态产品价值保值的必然选择。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新安江模式”、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及今年4月1日黄河保护法施行等,为我省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经验。就青海而言,要加快推动草原、森林、湿地、荒漠等生态补偿全覆盖,推动建立以水量和水质为补偿依据的黄河干流和湟水河等主要支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管护员制度,持续优化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政策环境。三是延伸衍生态产品开发全链条。优质的原生态产品供给是提升衍生态产品数量与质量的先决条件,是生态产品价值增值的前提所在。要以创新为第一要务,加大科技赋能力度,持续提升“绿水青山”等原生态产品附加值,持续提高生态产品的整体供给能力与水平。要紧抓产业“四地”建设的有利契机,探索开发“生态+”产业新模式,不断延伸特色农牧业、生态旅游业、中藏医药、民族手工业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衍生态产品的价值链,并深化拓展其中的价值内涵。四是深化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纵观国内外成功经验,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生态资源权益交易“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比如,山东创新用能权质押融资的资源利用配额方式,对青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一定启发意义。要建设区域性资源环境交易市场,逐步构建以市场为主、政府引导为辅、企业共同参与的排污权交易市场。完善水权配置交易制度,推动建立水权交易平台,探索地区间、流域间水权交易。

二、生态经济为青藏高原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正在重塑青藏高原区域的经济发展体系,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发展是青海改变传统发展模式、“脱胎换骨”展新颜的必然选择,是青海加快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经济体系的实现路径。青海要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地理气候条件,以产业“四地”建设为抓手,全方位全过程坚持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绿色新动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第一,推动传统型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目前“双碳”目标的提出,使资源依赖型和能源高耗型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转型发展迫在眉睫,要从产业内部挖潜,通过技术创新、流程创新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青海工业发展与绿色低碳循环要求有差距,要开展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技术工艺水平,用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发展水平等方式来降低传统制造业企业能耗、物耗及排放,提升青海工业全产业链的国内市场份额。第二,激发生态型产业发展新优势。充分依托青藏高原生态资源优势,不断激发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潜能。要通过加强创新驱动,全面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打造具有规模优势、效率优势、市场优势的新能源支柱产业,研究制定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管理等规范、标准,推动“生态+”“旅游+”模式全域发展,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有效破除农畜产品同质化、低价值发展瓶颈,为建设以产业“四地”为主体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第三,夯实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需求导向激发青藏高原新兴产业活力,提升产品附加值,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生活消费趋势,提升产业配套服务能力和整体竞争力。比如,在青海独特的冷凉气候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数字经济”、高质量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等,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作出了“青海贡献”;持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探索发展“原生态+体验游”“吃住游玩赏购”一站式旅游等新兴低碳绿色循环产业发展新模式,全力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

三、生态经济为青藏高原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拓展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坚决扛起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倡导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持一切产业、经济活动都必须有利于促进生态良性发展,为美丽中国贡献了高原力量。全省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从理论建设、制度改革、生态工程、环境整治层面全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成果利民惠民,为青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拓宽了发展空间。一是从战略资源空间来看,在生态经济的持续推动下,盐湖资源、清洁能源作为青海的特色优势,已上升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依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盐湖产品为国家粮食安全、新能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以绿电为主导的清洁能源,擦亮了青海又一“金”字招牌。二是从生态经济空间来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越走越宽。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加速“奔跑”、“生态+文旅”让青海生态旅游大放异彩等,为产业生态化发展增值赋能。生态管护成为群众参与并共享环境保护成果的重要举措,为人民群众谋好生态福祉。三是从生物多样性空间来看,青海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物种、基因、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有力拓宽了生物多样性空间。比如,三江源国家公园成功设立,祁连山、青海湖国家公园试点稳步推进,裸鲤洄游、雪豹出现、藏羚羊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为青海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从多元文化聚合共融精神空间来看,西部大开发、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的实施,促进了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多元文化聚合共融精神空间不断拓宽,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如在黄河青海流域,以河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基因得以传承创新,彰显了河湟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总之,生态经济是青藏高原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是坚持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发展、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厚植青藏高原生态经济根基,青海要以绿色为底色、创新为动力、融合为路径,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青藏高原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引擎,咬定目标、脚踏实地,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赓续前行、奋楫争先,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海之路。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