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乡“书痴”张延圣

图书室成就了退休人员的读书时光。张 翔 摄
张延圣翻阅珍藏的《青海日报·周末版》 张 翔 摄

□文/图 张 翔 孙武奎

册页如畦,铺展锦绣

书香弥漫,岁月酣畅

每一册图书的背后

都藏着一个人的精神原乡

看啊,春天里,书海中

你和书痴博尔赫斯

握手相拥,齐声说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 书友日记

虽然很多年前笔者就走出了土乡,但那里的山水和人物却经常浮现在眼前。与同样来自土乡的文友一起品茗闲叙,话题还是离不开土乡。

有一次,说到仲夏时节,土族之乡村庄静谧,梯田层层,田野泛绿,庄稼飘香。一层层、一畦畦农作物错落有致,漾着绿波,从山根一直到山巅……笔者不禁感慨:“哦,这不是季节奉献给大地山川的绿色册页吗?”

“哎呀!这层层梯田更像张延圣先生‘百姓书吧’里层叠如山、码放有序的几万册藏书啊!”文友的话比喻贴切、寓意明快。我的心一下子想起几十年前就有交往的书友张延圣,想起他目光有神、视书如命的神态来!

“书痴”张延圣,你在土乡还好吗?

20个世纪90年代末的一个夏日,笔者来到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采访,接待我们的是时任乡党委书记的张延圣。他朴实、率真又不失机智幽默,宽宽的额头上沁出颗颗汗珠,一双大手伸过来时,笔者就感到他的身上有一种热切的力量。

一天的采访结束回到乡政府,一行人拍拍身上的尘土,擦了把脸准备吃饭时,张延圣有些郑重地对笔者说:“我收藏了从创刊到现在的《青海日报·周末版》,一期不落!报纸上刊登的反映互助经济社会发展的《土族之乡,掀起你的盖头来!》《角落之歌》《互助:走进县城看发展》等大特写,我反复阅读过,乡上的干部们也都争相传阅。”张延圣认真地说:“我有个心愿,要在有生之年,把《青海日报·周末版》等自己喜爱的报刊一直珍藏下去!”

2023年春节期间,笔者在威远镇“百姓书吧”与张延圣久别重逢。

2019年,在张延圣的努力与争取下,互助县残联在彩虹坊小区腾出一套房子,“百姓书吧”由此诞生!使张延圣收集收藏多年的两万一千二百多册书籍,终于有了一个理想的归宿,当地喜爱阅读的人们也有了一个绝好的去处。

百姓书吧有一百三十多平方米,有1个阅览室、4个图书收藏室。在阅览室显眼处,书法家张霖题写的“人人参与书香社会的建设”的条幅格外醒目。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到窗棂上时,张延圣就按时来到百姓书吧忙前忙后,微笑着迎接前来阅读的书友们,给他们推荐报刊杂志,与他们交流读书心得,共同度过美妙而充实的阅读时光!

笔者在书吧主人的引领下,看见了整齐码放、高有盈尺的《青海日报·周末版》以及后来改版的《青海日报·星期五》《青海日报·人文周刊》,还有《光明日报·光明文化周末》合订本。抚摸着一摞摞报纸,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令人感动的是,其中有一期没有收到,是张延圣借了图书馆的报纸跑到西宁一家设计院用大图复制的。

张延圣精心整理装订、收藏的杂志还有《半月谈》《半月谈(内部版)》《彩虹》《七彩互助》等,从创刊号收藏至今,期期不落。

我们说话的档儿,书吧的常客、退休干部索占寿、何生霄,退休教师杨得庆等书友陆续前来。他们驾轻就熟,麻利地将收到的报纸杂志分类归位后,开始翻阅起来。

偌大的报刊阅览桌上,摆放着《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华读书报》《参考消息》《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海东日报》等报纸,而《求是》《半月谈》《半月谈(内部版)》《中国新闻周刊》《纵横》《中国老年》《群文天地》《社区》等杂志摞放整齐,好像在静静地列队,等待读者的翻阅。

读友杨得庆对笔者说:“我这一辈子没别的爱好,就是爱读书。延圣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读书环境,每天不到书吧转一圈,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我们老了,盼着青年志愿者们早一点加盟书吧,协助延圣打理打理日常事务。”

小区里有孩子正在嬉闹,而书吧里却春意融融,书香弥漫。威远古镇因为这个书吧的存在,有了更多温馨的气息……

张延圣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喜欢读书、藏书。

1982年5月6日,张延圣在新华书店花5角钱买了一本由《半月谈》编辑部编辑出版的《时事资料手册》,从此,便爱上了这份时事刊物,期期必买,其增刊也全部收集珍藏。

1987年1月,他得到第一本由《半月谈》杂志创办的《半月谈(内部版)》后,更是爱不释手,时常翻阅,并且年年订阅、保存。

1988年1月,他邮购了由新华社内蒙古分社主办的《资料卡片》1—3集,阅读之后,得益匪浅。从此,《资料卡片》《资料卡片杂志》和2009年至2022年改刊而出的《品读》杂志,每年必购。

2020年,他花3600元购买了创办于民国时期的刊物《新青海》校勘影印全书,其内容丰富,史料价值极高,为阅读者与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实为难得。

2002年4月9日,在西宁书城购得《青海省志·建置沿革志》后,张延圣开始认识到方志是一种“地方百科全书”,具有资政、存史、科研、教化、创作参考等功能,开始着力方志的收集。

尤其是2017年3月,张延圣从县有关部门找来一册《青海省志(人口志)》并收藏,从此,他更是把方志的收集当成了重点。从1993年开始出版到2008年完成的第一轮《青海省志》80种,他历经多年,全部得以收藏。从2014年3月至2022年4月陆续出齐的第二轮《青海省志》也收藏了57种。

自从张延圣收藏了1985年、1986年《中国青年工作年鉴》后,将各种《年鉴》系列也纳入了收集范围,截至到目前,已收藏139种440多册。

2017年3月中旬,应一位热心的互助籍企业家的邀请,张延圣去格尔木市学习考察、收集图书。返回时,他谢绝了朋友们赠送的当地特产,只带了几大捆史志与文学书籍。到西宁火车站出站时由于书籍资料太重,匆忙搬运过程中,导致他的肘关节脱臼,后来恢复了好一阵子。

同行者说:“跟着延圣浪了一趟格尔木,土特产没带上,却当了一回搬运工啊!”

2019年8月下旬,退休后的张延圣一行相约去省内各州、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采风。别人带的是生活用品与户外装备,而他带的却是互助县志与其他史志书籍。他们走访了青海和四川的13个州府、县城。每到一地,其他人都是领略大美风景、品尝特色美味、拍摄一路风光,而他却利用难得的机会,跑到有关单位去交换地方志、查寻史料图书。一路走来,共收集志书与史料图书64册,其中《同德县志》虽然被水浸湿过,却是当地朋友好不容易收集到的。

张延圣深知,随着时间的流逝,收集收藏志史图书之路将会更漫长,更是对执着与毅力的考验。他用自己有限的退休金购买史志图书,同时罗列出一些需要增添的志史图书,马不停蹄向着他心目中的远方出发……

2014年3月,国家开始实施“全民阅读”行动计划,张延圣信心大增。他认识到“全民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深远意义,自己收藏的大量书籍再也不能只躺在书架上“睡大觉”啦,而要让它们“活”起来、“走”出去,让缕缕书香滋润阅读者的心灵!

于是,他多次组织阅读爱好者积极参加县上举办的读书分享活动、朗诵朗读会等,让全民阅读充满活力。

2015年5 月,张延圣在家乡丹麻镇岔尔沟门村创办了“德馨图书阅览室”,挑选部分适合农民群众阅读口味的书籍,为村民们送去了精神食粮,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张延圣的阅读推广没有局限在百姓书吧里,一有时间,他就和书友们来到乡村文化中心户、威达酒厂、金水消毒公司等处布放图书,方便公司职工和村民利用休息时间读书。

张延圣不但自己收集收藏图书,而且还将重样多余的图书捐赠给有需要的单位和个人。

2016年11月, 他向互助县林川乡农民李得业赠送《互助县志》等图书10余册。

2017年1月,他向青海省图书馆赠送了第一轮省志中的《教育志》和《对外经济贸易志》共3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有较多务工或定居的互助籍群众。2021年4月,他来到哈密市,向哈密市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赠送了《互助县志》等相关志史资料,为他们了解互助,做好对互助籍群众的服务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方便。

2021年8月,他向陕西省武功县图书馆赠送有关青海省与互助县的文史资料15册。

2022年6月,向东山乡贺尔村赠送图书16册……他先后向相关部门和个人赠送图书已逾千册。做到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延圣为土乡的全民阅读活动努力付出的同时,关注和帮助“书痴”成就梦想的单位也纷纷涌现,前来捐书、赠书的人士也络绎不绝。

互助县委宣传部为百姓书吧的建设提出了积极的意见建议,并配置书柜和订阅报刊,解决了征订报刊资金不足的问题。

互助县县志办、县民族团结创建办公室资助现金4000元,用于购买书柜,县图书馆也为书吧赠送书柜5组。

2021年4月,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省委宣传部、青海民族出版社捐赠图书计303种387册,并做出将继续赠送出版社新出版图书的承诺;2022年7月,青海民族出版社又为百姓书吧赠送书籍115册。

2017年8月,已离休的老干部秦万生先生送来《金秋》杂志等图书25册。

青海省文联文学创作研究室原主任马光星捐赠《青海当代文学50年》等图书40多本。

互助县林业局原副局长李成文送来了自己参与编写的《青海植被演化及重建》一书。

书友王富祯出差深圳,专门购买了《深圳通史》和《新中国70年大事记》赠给书吧。

曾经与张延圣在县委党校共事的武奎老师出资两千余元,购买《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系列26册送到了百姓书吧。再加上张延圣购买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20册,《百年庆典——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和《伟大的历程、辉煌的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等大型图书的购置,为土乡读者深入了解党史、研究党史提供了便利条件。

鲍义志、谢佐、祁建青、仲新春、王海燕、王永昌、李卓玛、李万华、刘大伟、刘新才、王月邦、东永学、星全成、王连学、杨友苏、褚维雄等人共赠书两千多册。

张宏山、李春芳、麻仲宝、张霖、马仲浦等书画家也纷纷为书吧挥毫泼墨,赠予以开卷有益、鼓舞人心为主题的书画作品。

这是一串长长的流水账,但是在“书痴”张延圣心目中,这就是从达坂山深处流淌而来的涓涓细流,是从湟水河谷吹来的阵阵春风,是每一位热心于读书事业的人士向他伸出的有力而温暖的援手。所有的关爱汇集在一起,张延圣的藏书、阅读之路,变得满眼风光……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品评着一杯色香味俱全的罐罐茶,环顾书香味十足的阅读环境,笔者一行深深地陶醉在“书痴”为我们营造的书香茶香齐缭绕的美妙环境里。

交谈中,笔者时不时用手机拍照,翻看一些要紧的微信和信息,忽然意识到在这位做事较真的“书痴”面前,这样做有些不礼貌。张延圣看出了笔者的心思,微笑着说:“千百年来,我们阅读、吟诵的是纸质书籍,如今,手机、电脑成了替代纸质书籍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就连书籍的撰写、装帧、印刷等都是依靠电脑完成的,我们应该感谢时代的变化。如果我们聆听到周边阅读、吟诵纸质书籍的声音不绝于耳,应该感到,阅读,一直就陪伴在我们身边,它那亮丽生动的本色,永远散发着阵阵书香,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悠然。这难道不是令人欣慰的事情吗?”

笔者深有感触,回应说:“读书多了,人的容颜、心态就会自然发生改变。许多时候,自己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然是潜在的,流露在一个人的眼神里、气质上、谈吐中,也表现在行走的姿势上……”

“书痴”和几位交谈的文友深以为然,立马以茶当酒,碰杯相约:“开卷有益,不负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