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与青海的“纸短情长”

本报记者 张慧慧 贾 泓

春色芳菲之际,高原大地草木蔓发,生机勃勃。从东川工业园区到南川工业园区再到甘河工业园区,企业车间、生产一线处处是加压奋进的“声音”,西宁工业经济发展又一个崭新的春天正在款款而来。此番的行进路线也正是多晶硅这一光伏产业链上游核心原材料在青海历经17载的成长“轨迹”……

多晶“青”深,“一见倾心”探新路。2006年,青海与多晶硅初次相遇便倾力相扶。光伏产业方兴未艾之际,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省“十一五”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东川工业园区,独特的资源优势让这家多晶硅制造商决心在青藏高原建设中国第一个自主设计的千吨级现代化多晶硅工厂。从“零”起步,又无先例可循,可谓困难重重,企业不惧风雨,用自主设计的工艺流程,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在反复跌倒又站起来的过程中实现了现代化多晶硅制造在青海的从无到有,从此,多晶硅产业在高原大地不再陌生。

多晶“青”深,“不离不弃”度难关。2011-2012年,欧美对我国兴起的光伏产业进行打压,让国内多晶硅行业进入整体低迷期,产品现货价格低至每吨1.8万美元,这对生产多晶硅的制造商提出了巨大的考验。因多晶硅属于高耗能产业,面对市场的当头棒喝,但青海没有放弃,亚硅也没有气馁。亚洲硅业重整旗鼓,决定大跨步技改扩能,降低能耗。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一边是不断提升余热利用率,不断提升产能,努力降低能源消耗的企业实践,一边是青海给予企业的大力帮助与真心支持,得以在时代浪潮中实现多晶硅产业在高原大地上的稳扎稳打。后来落户青海的多家光伏制造企业回顾那段历程,无不感动于青海对光伏制造行业的坚持,说得最多的便是“我们与青海同是追光人!”

多晶“青”深,“携手并进”赴未来。如今,“双碳”大潮奔涌向前,产业“四地”建设扎实推进,光伏产业在古城西宁蓬勃发展,多晶硅市场价格更是一路高涨。此时,多晶硅产业早已长成落落大方的少女,回眸西望,再次与当初那个少年热切的眼神相遇,他的辽阔,他的“阳光”,他的热情与真诚,依然吸引着少女一步步向他走来。西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供金牌“店小二”式服务,以满满的诚意发挥“西宁引力”,创造“西宁速度”。丽豪半导体落地南川,分三期建设年产20万吨高纯晶硅生产项目,引发行业关注;亚洲硅业甘河基地从还原炉启动到产品收割一气呵成,截至去年年底,项目已实现满产。在这场城市与企业的“双向奔赴”下,西宁市已实现年产多晶硅超14万吨,省会担当再次彰显。

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如今的青海,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稳健,基础更加坚实,动能更加强劲,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链在省会西宁初具规模。乘着产业“四地”建设的东风,位于这条产业链前端的多晶硅产业必将在青海大地抒写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