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国之大者”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本报记者 郝 炜

在广袤的青海大地,“生态环境保护”这六个字的分量格外厚重。这是因为——

特别的叮嘱格外亲切: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特别的托付格外重大: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特别的定位格外清晰: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特别的谋划格外坚实: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

牢记“国之大者”,青海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启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如今的青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水塔”坚固丰沛,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万物争荣的壮美画卷。

心怀“国之大者”,坚决扛起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使命担当和重大政治责任

青山不语,大河奔流。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青海牢记“国之大者”,更加自觉、更加深入地学思践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扛起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使命担当和重大政治责任。

以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站在国家、全局的角度考虑发展定位,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以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坚定地扛起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历史责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持一切产业、经济活动都必须有利于促进生态良性发展。

举办首届国家公园论坛,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遵循发布了“西宁共识”。“中华水塔”保护行动启动实施,“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逐步完善,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基本完成,河湖长制和林长制体系全面建立,治理水土流失2480平方公里,青海成为全国惟一河流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9%。青海湖裸鲤蕴藏量从保护初期的2600吨恢复到11.4万吨,藏羚羊由最少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殷殷嘱托,厘清思路,指明方向;大美青海,求索有力,积累持续。

如今的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国家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迈出实质性步伐,举全省之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打造美丽中国、美丽世界的青海样板,向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和全省各族人民交出新的答卷。

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吹响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号角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2021年7月,中共青海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青海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的决定》和《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吹响了在“十四五”时期和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青海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号角:以全力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一体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绿色发展、国家公园示范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护和系统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七个新高地”。

站位高,才会方向明;底数清,才会决策实;状态好,才会干劲足。2022年5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必须坚定地扛起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历史责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持一切产业、经济活动都必须有利于促进生态良性发展,举全省之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重要政治钥匙。今年是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收官之年,完成好各项任务至关重要。青海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放在首位,扛牢政治责任,下足绣花功夫,细化完善措施,确保不留尾巴、不留遗憾。聚焦木里矿区“点”,延伸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线”,覆盖全省生态文明建设“面”,加快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坚定做“中华水塔”守护人的政治自觉,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在以产业“四地”为主攻方向的绿色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际遇,奋发有为地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未来五年,是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重要时期,青海将心怀“国之大者”,践行“两山”理念,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创建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试点,初步建立“两屏三区”生态安全格局,建立健全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

扛起源头责任,统筹江河流域保护和发展,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人们形象地说,青海“感冒”,全球“打喷嚏”,青海生态地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0年,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开展特许经营生态体验7批79人次,采购社区服务26.83万元,牧民群众参与提供服务167人次,人均获利1607元。初步成效表明:转产转业牧民有序增加,社区居民分享收益逐年增长,牧民存在感、获得感正在提升,国家公园红利日益共享。

当生态生产生活联赢,当源头责任、“水塔”认同、内生动力共“燃”,就会“体验”到三江源的安澜,“经营”好第三极的春天。这些年,坚持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高标准建设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和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加强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保护,做好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工作,构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聚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和国家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地典范。依法开展国家公园特许经营、自然资源经营管理、现代化社区建设试点。

目前,青海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全省落实河湖长6723名,河湖管护员15980名,创新设立了马背河湖长、摩托车巡护队、企业河湖长等民间河湖长。探索完善河湖长会议、厅际联席会议、激励表彰等工作制度,与甘、川、藏三省区建立了省界河湖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将河湖长制工作常态化纳入省对市州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以制度创新纵深推进法治建设,在黄河流域率先颁布施行《青海省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条例》。

这些年,青海统筹江河流域保护和发展,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共抓大保护,推进大治理。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扛牢源头责任,展现干流担当,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直抵人心、人人用心。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深度节水控水、环境综合整治,在实现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方面不断取得新进步。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扎实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

青海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奋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自2014年,青海积极推进以农牧区住房、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高原美丽乡村”工作。锚定“每年确定300个建设村”的目标,科学规划、坚定执行、有效管理,不断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历经8年接续奋斗,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标准创建“洁净青海”,巩固提升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着力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集中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务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强化一体化保护体系,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本底。

青海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开展国土绿化提速和巩固提升两个三年行动,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地表水出境水量超900亿立方米,全省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提高到7.5%、57.8%。

扎实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面加强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生态系统保护,构建“两屏三区”生态安全格局,争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巩固提升行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保持关键物种和旗舰物种数量恢复性增长。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健全落实国家生态综合补偿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突出清洁能源优势,挖掘生态固碳增汇潜力,为国家“双碳”目标作出贡献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青海清洁能源发展优势明显,生态固碳增汇潜力巨大,有责任、有基础、有能力为国家“双碳”目标作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忠实践行“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重要指示精神,在千万千瓦级基地建设、特高压外送通道、光伏全产业链发展、清洁能源替代等重要领域取得突出成效,清洁能源已经成为新时代青海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名片。

在2022“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开幕式现场,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发布青海“绿电5周”活动成果。6月25日至7月29日,“绿电5周”活动在青海成功开展,期间清洁电源总出力始终高于用电负荷,全清洁能源供电周期延长至35天,清洁能源发电量99.8亿千瓦时,占全省用电量的110.7%,相当于减少燃煤453.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16.1万吨。

青海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供给端、消费端、固碳端协同发力,推动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有序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和零碳产业园,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园区行业先行先试,助力全国能源结构转型和降碳减排。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转化能力,充分发挥林草资源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功能,积极参与国家碳交易市场建设,拓宽生态碳汇价值转化路径。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广泛倡导绿色、节约、环保理念,提升公众低碳意识。

如今的青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水塔”坚固丰沛,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万物争荣的壮美画卷。这既是奋发的褒奖,也是前行的底气——答卷只会越来越新。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关乎各族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新征程上,只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胸怀“国之大者”,强化政治担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青海就一定能打造好生态文明高地,让高原之上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就一定能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为中华民族赢得更加美好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