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把青海大学建设成 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大学

本报记者 咸文静

2月16日,省委省政府举行记大功奖励颁授仪式,青海大学原校长王光谦、青海师范大学原校长史培军荣获记大功奖励。为此,本报记者走访了青海大学师生,看看师生眼中的王校长。

2013年7月,王光谦接过对口支援接力棒,义无反顾地从清华大学来到青海,成为青海大学的第一位院士校长,实现了青海高等教育院士零的突破。在这十个年头整整九年时间里,王光谦校长与全体青大人携手奋斗,将全部心血和精力融入青海大学取得的每一份成绩中,为青大人留下最值得怀念的一段时光。

“在青海大学工作的九年时间里,我亲眼见证了青海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大要求,推进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亲身参与并见证了青海高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到校调研指导工作,多次看望慰问对口支援干部、专家学者和师生,省内各厅局在人才引进、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均给予了青海大学极大的帮助。可以说,没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没有支援高校的倾情帮扶,没有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就没有青海大学的今天,也没有我今天的这份荣誉。”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王光谦说,步入“十四五”,奋力开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新局面,教育将发挥重要作用,教育高质量发展将成为重要突破口。虽然自己离开了青海大学,但青海永远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今后将不忘初心、不忘身为青海人的使命,始终关注并努力为青海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来的时候,青海大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规模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距离一流大学还有一段距离。光有特色还不行,还得有水平。”王光谦说:“我的任务就是要帮助青海大学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大学。”

回想起王光谦为学校发展的辛勤付出,青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李丽荣感触颇深。

“光谦校长留给青海大学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力量和鼓励。今后我们要按照《青海大学‘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方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建设,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部省合建和对口支援的有利契机,补短板、强弱项,努力办好青海人民满意的教育。”

“光谦校长作为我们青海大学的校长,这十年来他在推动青海大学有特色高水平发展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副院长董全民眼中,王光谦校长作为院士,作为一名学者,特别是作为一名战略科学家,对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有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比如如何发挥我省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突破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另外,他也关注如何把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于我省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促进草地畜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等,所有这些对我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促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服务新青海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在这些方面独到的思考和见解,也是我们今后努力学习的方向。”

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顾声龙2010年来到学校。那时的他因为并非水利专业出身,花了三四年时间,一直在寻找自己专业和水利工程的一个契合点。

“王光谦校长非常关注青年老师的发展,就拿我自己来说,王校长来了以后,我就跟他谈了自己的困惑,校长说他有一个学生,是专门做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的,跟我非常匹配,介绍我们俩认识。然后我跟对方很快就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以他的科研项目为契机,快速地融入了水利学科的研究中。通过十年发展,我从一个学术初学者成为我们学院的中坚力量,从讲师变成现在的教授,这些成长都离不开王校长的指引和领导。”

“非常荣幸与激动能够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参与王光谦校长和史培军校长的授勋仪式,再次亲身领略了‘大先生’无私奉献、扎根高原的高尚品质。我作为青海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深切感受到‘对口支援’政策对于我们研究的强大助力。”

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博士研究生乔禛还记得,有一次在野外开展试验工作,王校长深夜冒雨来观察试验现场,检验实验效果。

“正是这次经历,我被王校长在科学研究上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伟大品格所折服。在日常生活中王校长积极乐观、和蔼可亲,指导我们要以方法论的科学思维看待问题,使我深受启发。正如王校长所言,站在高原上看得更高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我将时刻以王校长为榜样,不忘‘志比昆仑 学竞江河’的校训,踏实修炼、砥砺前行、奋发有为,以优良成绩回报学校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