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省内要闻 PDF 上一版

擦亮“土特产” 绘就新图景

在村民家中宣讲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本报记者 王晶 摄

本报记者 王晶 通讯员 通组

2月16日一大早,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祁汉沟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磊和村党支部书记马英全一大早就出门了。雪后放晴,阳光明媚,他们三步并作两步,快步朝着村委会走去,推开门,一股“热浪”袭来,屋子里早早就来了十余名参加宣讲会的村民。

“书记,中央一号文件都讲了些啥呀?”“书记,有哪些政策助力我们增收啊?”……看到乡亲们期盼的眼神,王磊笑了笑,拿出文件包中的资料,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1个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表明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喝过几口热茶,王磊立即开始对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宣讲解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9个方面33条任务,内容全面,提出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王磊首先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如何规划“三农”工作,突出了哪些重点工作,将给“三农”带来哪些新变化等大体框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村民们进行解读。大家全神贯注地听着,当说到惠农政策时,有人点点头,有人若有所思,有人不时往笔记本上写些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土特产’文章。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具体部署。俗话说,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咱们要立足乡土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王磊看着大伙说。

“书记说得对,咱们村拥有水草丰茂的优越地理条件,养出来的牦牛体格结实健康,肉质鲜美,非常受市场欢迎。”村里的牦牛养殖大户马六十四说。

“没错,我还记得2018年实施产业到户帮扶项目时,给我分了一头牛,经过这几年的培育,我现在也有30多头牛了。虽然还不算养殖大户,但是相比以前的日子,真是好太多了。”想到现在的幸福日子,脱贫户马贵林喜笑颜开。

看着马贵林高兴的样子,大伙都笑了。如今,80%的村民家里都养牛,牛养殖产业也从以前的散养逐渐规模化。

“目前我们发展的大方向是三产融合,打个比方,通过开展‘撂荒地’整治工作,我们保障了基本农业生产,秋收时小麦秸秆、苜蓿草等作物可以保障养殖户所需饲料,养殖户可以保障药材种植所需的农家肥,这样‘粮草药’良性循环综合利用,逐步形成产业联动,农民增收致富,从而催生新产业,孕育出生生不息的大能量。”

“好!”王磊的一番话赢得村民们的热烈掌声。

邀请青海大学等单位的菌菇种植相关专家和企业家,到村羊肚菌种植大棚考察,问诊把脉,探索菌菇种植新品种。联系湟中区李家山镇、大通县长宁镇等地的相关民营企业家来村考察中草药种植、林下鸡养殖等项目。去年以来,驻村工作队结合村庄实际情况,不断谋划产业致富新路子,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

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唠“增收致富经”,听“百姓心里话”。在讨论交流环节中,王磊围绕粮食生产、增收致富、乡村建设等话题与乡亲们分享体会,鼓励大家拓宽产业发展思路、积蓄乡村振兴动能。

“原来中央一号文件离我们这么近,王书记的宣讲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党的惠民政策,产业融合带动乡村发展,这下,我们的生活更有奔头了。我相信,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勤劳肯干,就一定能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村民马贵林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做好乡村振兴工作要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引。驻村以来,我发现很多村民对政策方针、理论学习感兴趣,但苦于文化程度低、学习渠道少。趁这次机会,我想把‘产业发展’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让每一个村民都了解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了解党的惠农政策。”王磊坦言。

精彩的解读和笔尖在纸上发出的“沙沙”响声继续回荡在会议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