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山村年味浓

村民们正在排练社火。本报记者 倪晓颖 摄

本报记者 倪晓颖 通讯员 通组

1月12日,走进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巴音村,村民们忙得热火朝天,鲜嫩的牦牛肉色泽红亮,牛油金黄细腻,在阳光照射下还冒着腾腾热气;村民们带着顾客挑牛、宰牛、分肉、过秤、装袋、送车,手上的“功夫”愈发娴熟,随着一辆辆装着牛肉的小汽车离去,巴音村浓浓的“年味”就这样流出了大山……

“一头牛基本上30分钟就能收拾利索。春节快到了,我们这儿的牦牛肉可是供不应求,有些家里一天要收拾6头牛,想要的话还得跟我们书记提前预约哩。”巴音村村民刘贵平一边收拾牛肉一边笑呵呵地说。

巴音的牦牛肉比一般饲料养殖出来的肉有嚼劲,肥而不腻、鲜而不膻,营养价值非常高。“曾经我们也用饲料养殖,但发现饲料养殖出来的牦牛肉不如在草场吃天然草长大的牦牛肉香。现在的人都追求原生态、健康品,这一方水土养育了我们,我们也要守护好这一方水土,不能把自己的特色给弄没了。”养殖大户刘晓光说。

“我们巴音村拥有水草丰茂的优越地理条件和养殖的传统,养育的牦牛体格结实健康,肉质鲜美,但是前几年因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巴音牦牛肉却鲜有人知。”巴音村党支部书记白金贵回忆,当选为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着党员群众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培训种植技术、改良牦牛品种,成了一名“职业经理人”。

后来,随着村党支部“线上+线下”的大力宣传,“巴音牦牛肉”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并且形成了“顾客订单、支部下单、群众接单”的销售模式,牦牛肉也逐渐成了巴音村的一张名片,全村规模养殖达到了118户,每户平均养殖55头牦牛,年收入基本保持在2300多万元。

宽敞便利的交通道路、多元化的销售渠道,解决了以往“好牦牛肉走不出大山”的发展瓶颈,为巴音村的党员群众蹚出了一条致富路子,更是为消费者的餐桌上增添了一道原生态的“牛味佳肴”。

随着春节的脚步临近,大通县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起了“年货”,越来越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

“自从我参加了咱们县上组织的‘喜迎二十大 村支书展形象 夸家乡促增收’能力大赛,我这手机一天就没闲着,尤其是快过年的这段时间,每天都有人来问我们的牦牛肉咋卖。”白金贵诉说着自己“幸福的烦恼”。

“前两天,我卖的最高的一头牦牛就收入了1万多元,今年差不多都卖了30几头了,这个春节,我要热热闹闹的过!”巴音村村民李建华聊起今年的养殖收入,高兴得合不拢嘴。“我们巴音村的牦牛养殖户越来越多了,除去成本,每户每年平均都能收入20万元以上,群众们有了‘真金白银’的收入,这春节才能过得快快乐乐。”巴音村村委会副主任车维生也为群众增收感到欣慰。

……

在大通县天麒·花儿步行街的小微企业和商户们,也收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新年大红包”。“为全力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我们选择和所有的商户站在一起,以减免房屋租金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支持,希望我们这个800多万元的‘红包’,能够让我们的商户开开心心过春节,更希望我们商圈的经济发展能够更加蓬勃繁荣。”青海天麒置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白海鑫说道。

“咚咚,锵锵锵……”浑厚的鼓乐、清脆的锣声交相齐鸣,一大早桥头镇窑庄村村委会广场上就热闹起来,村民们精神抖擞、神采飞扬,开始了一天的新春社火彩排,有的排练舞狮、舞龙,有的练习踩高跷,还有的村民手舞花扇,走两步停一步,节奏感十足。

“今年,我们组织村里的党员群众把社火操练起来了,一方面丰富了我们村里的精神文化活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我们的春节能够过得热热闹闹,给我们明年的好日子讨个好彩头。”窑庄村党支部书记伊盛昌说。

大通县处处洋溢着喜迎新年的欢乐气息,而这份“年味”渐浓的背后,是全县党员群众团结一心谋发展、凝聚合力渡难关的劲头,更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