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两会特刊 美丽图景 PDF 上一版 下一版

叩开 “生态之门”

本报记者 宋翠茹

在青海,享受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已经成为老百姓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而这背后,是全省各地坚持不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十足干劲,是以生态建设为窗口,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从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到214国道百里绿色长廊,从南北山造林绿化到巴塘湿地公园建成,玉树造林绿化和景观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筑起绿色“大格局”;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打造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旅游景点和生态保护高地,推动“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品牌享誉全国、走向世界;在省城西宁,随着优良生态的加持,环境质量日益改善带来美好城乡生活,“幸福西宁”的名片被赋予了绿色的底色……近年来,全省各地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高原大地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我们看到,植树造林、发展旅游,自然封育、草畜平衡,生态养殖、产业升级……而今,一座座城镇、一个个乡村,依托绿色家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同样,“看不见”的绿色也在拔节生长,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良性互动。

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产业“四地”建设为契机,坚持工业绿色发展方向,加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配套支撑;厚植传统优势,增强创新优势,以新的发展理念,锻造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服务和支撑地方高质量发展……全省涌现出一大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此外,随着垃圾分类、节水节电、“光盘”行动等得到有效推广,越来越多的人自觉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青海,还在不断探索绿色发展之道,竭尽全力为全国的双碳承诺做出贡献。

如今的青海,国家公园被频频点赞,成为亮眼的生态招牌。天然林(灌丛)、野生动植物、荒漠及湿地生态系统等为主的布局合理、类型较为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覆盖了全省重要生态功能区域;湿地面积位居全国首位,高寒草甸是全球特有的生态系统,藏羚羊、普氏原羚、野牦牛、雪豹、黑颈鹤、白唇鹿等珍稀动物为青海特有……青海,已然成为一个有山有水的景观园、有树有草的植物园、有鸟有兽的动物园。

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是青海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当前,我省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 立足自身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以“现代化+生态+科学”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指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