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两会特刊 热点聚焦 PDF 上一版 下一版

绿水青山掩映 人与自然共生

本报记者 宋明慧

当三江清水滋润华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青海人无不振奋喜悦。驻足回眸,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青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青海以实际行动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

担起“源头责任”

守护黄河安澜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青海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境内黄河干流长度占黄河总长的31%,多年平均出境水量达264.3亿立方米,占全流域径流量的49.4%,既是源头区,也是干流区,在黄河流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黄河青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黄河上游持续偏丰,出省干流断面水质连续12年保持优良。如今,黄河源头重现千湖美景,水源涵养功能持续增强,雪豹、白唇鹿、藏羚羊等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

省政协委员、农工党青海省委主委王昆说,随着《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黄河青海流域生态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当黄河从巴颜喀拉发源,流经我省的大部分区域是人口分布较密集、发展也比较集中的区域。随着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王昆认为,强化黄河青海流域生态发展和黄河谷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将会对青海推动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基于现实,黄河青海流域生态发展存在受季节性气候变化的影响、绿色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现实短板。

王昆认为,应构建科学的黄河青海流域生态发展机制,创新具有青海特色的黄河生态发展模式,抓住推动兰西城市群发展机遇,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加强合作、协调治理、统筹推进黄河上游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同时做好黄河青海流域生态网络覆盖,完善生态保护治理措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同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做好绿色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后劲。

把山水“颜值”

变为发展“价值”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青海深入探寻生态价值、履行生态责任、挖掘生态潜力实现质的提升,从保护生态环境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当生态贯穿发展始末,产业在向绿转型中延链、强链、补链,催生出更多发展方式优、前景广的生态绿色产业,绿水青山有“颜”更有“值”。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因“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美誉成为众多人的向往之地,这个被拥抱在黄河臂弯里的县城,不断“放大”绿水青山的“颜值”,让静躺的生态资源变为了能动的经济财富。

省人大代表、贵德县人民政府县长萨尔娜说,自2021年10月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来,贵德县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努力推动生态资源转变为富民资本,已成功跻身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一幅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足相生共赢的靓丽卷轴正徐徐铺开。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做足做优山、水、林、城文章,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贵德县用好生态优势,盘活生态资源,拓宽转化通道,通过“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有序推进价值转换,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高原野生羊肚菌等高效农牧业,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认证企业3家、有机产品认证企业1家,有效促进了绿色发展富民惠民。同时,充分彰显碧水、丹山、林海、草原等生态景观价值,构建集休闲游、度假游、康养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新格局。

全力巩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成果,科学制定巩固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成果行动方案,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萨尔娜的介绍中,无不感受到“两山”转化路径正不断丰富拓展。

萨尔娜也希望,能够持续加强对巩固提升贵德县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成果各项工作的支持帮助,特别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加快产业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政策、项目、资金和人才支持帮助力度,推动贵德县不断拓宽生态价值转化通道,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更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国家公园

筑牢生态屏障

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我国首批、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区划面积由12.31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9.07万平方公里;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通过国家评估,设园工作有序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全面开展,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具有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群将更具规模。

从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成为中国首批国家公园设立省份之一,从首个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成为目前国家公园最多的省份,青海以国家公园之名赢得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家公园占自然保护地面积的77.17%,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

历经筚路蓝缕,青海正努力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上走在前列,以务实行动不断丰富拓展青海生态的内涵和外延。省政协委员、农工党青海省委会副主委董全民说,省委省政府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管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价值转化、生态法治保障和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程。

作为中国唯一国家公园示范省,也是目前唯一的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稳步推进青海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也面临一些挑战和短板。董全民认为,应坚持规划先行,明确目标,做好生态保育、合理利用、生态体验、游憩展示、旅游观赏、综合服务区等系统规划;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规划建设包括保护修复、合理利用、自然教育、支撑体系,社区协调与发展等生态工程保障。同时,还可结合青藏高原二次科考,重视高新技术应用,强化科技支撑,建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新型牧业生产组织方式及信息平台等监测平台,形成大数据支撑的决策支持体系。

一系列量身打造的生态保护举措,青海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海晏河清、碧草连天、生机勃勃,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名片愈加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