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两会特刊 青报观察 PDF 上一版 下一版

守住绿水青山 方得金山银山

三江之源,如诗如画。 本报记者 黄灵燕 摄

本报记者 宋明慧

我们激情澎湃、豪情满怀,备受各族干部群众期待的全省两会如约而至,青海再次开启“两会时光”!

再回眸,重要的时刻和事件充分印证着光阴的变迁。率先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新高地、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青海成全国唯一河流国家考核断面Ⅰ至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五年的发展历历在目难以忘怀,青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之大、工作之实前所未有,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高站位做好“守塔人”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是青海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来不得半点闪失。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青海发展擘画蓝图、把脉定向,为做好青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年,青海在全国率先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新高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全面推开“七个新高地”建设。而今,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到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对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掷地有声。

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生态于青海,是资源禀赋也是必须要扛牢的政治责任。当900多亿立方米清洁水源滔滔东流滋润大半个中国,我省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青海湖水体面积比10年前增加约220平方公里,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天蓝地绿水清成为了青海大地上最鲜明的生态标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严格严密的保护措施,为生态赋予了更广更深的内涵和意义。大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持续保有,藏羚羊数量从最少时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作为高原旗舰动物雪豹已监测到1200余只,并在全省8个市州均有发现;作为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裸鲤资源蕴藏量恢复至11.41万吨,普氏原羚种群数量恢复至近3000只,藏野驴有8万余匹,野牦牛有9400多头。

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三江源头碧波荡漾,重现千湖美景,“中华水塔”日益坚固丰沛,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是机遇也是挑战。住在“江之头”,我们都是“守塔人”,站在新起点,要在“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上有高站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扎实推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进一步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巩固河流国考断面优良水质100%惟一省份的殊荣,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让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名片更加亮丽。

高标准建设国家公园

今天的青海,国家公园被高频点名,甚至成为了最亮眼的生态招牌。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必须坚定地扛起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历史责任,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上走在前列。

一路走来,青海推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可圈可点,国家公园占自然保护地面积的77.17%,三江源国家公园从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为全国首批、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通过国家评估,设园工作有序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全面展开,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具有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群将更具规模,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

而今,作为全国惟一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要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上树立高标准,必须编制并实施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而高标准建设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高标准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加强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保护等,则需要顶层设计的有力支撑,所以编制并实施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必将是当前和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同时还要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让国家公园的名片更加多姿多彩。

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县”美誉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所在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省人大代表、治多县县长普措格来介绍,近年来,治多县高标准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建设各项任务,依托政策红利,充分发挥生态管护员多元效应,全县4758名生态管护员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收益达2.16万元,牧民也从过去生态的利用者转变成生态的管护者,成为国家公园的主人。同时,全力构建全域无垃圾先行区,通过建立四级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推广源头禁塑等措施,打造垃圾清洁绿色发展新模式。

谈及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上树立高标准,对此,普措格来表示,将继续扛起“源头责任”、展现“源头担当”,依托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区位优势和三江源国家公园这一金字招牌,全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首选区。同时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统筹做好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章,推动传统产业和生态文化特色产业融合发展,走出适合治多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全面筑牢长江源头生态保护安全屏障。

产业发展向绿而进

生态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在定量中拓展发展增量,青海正应势而谋、顺势而为,一路走过看过,青海生态重要性,从一定程度上反推经济向绿向轻发展。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树牢“两山”理念,自觉站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度,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一眼望不尽的草原为青海大地增添绿色生机,草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省政协委员、农工党青海省委副主委董全民说,我省草地面积广阔,通过一系列大规模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整体上扭转了我省天然草地生态系统恶化态势,草原植被覆盖度和产草量明显增加、生态生产功能明显提升。

从实现“双碳”目标看,青海是巨大的碳汇盈余地,拥有森林、草原、湿地、冻土、冰川等多种固碳资源,森林碳汇潜力预估每年在3000万吨左右,植被碳库占比排在全国前列,湿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全国第一,土壤生物碳储量达到267亿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达到1600亿吨,冰川碳固持功能十分突出,在抑制二氧化碳上升和全球变暖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实施三江源二期、祁连山、青海湖等重点生态工程,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8%,湿地保护率达到64.3%,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

长期行走于江源大地,致力于相关研究,董全民认为,全省草地生态环境依旧比较脆弱,草地的生态生产功能未能有效发挥,需要持续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可以基于天然草地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积极研发构建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草地评价指标体系等,并推动畜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也要积极发挥优势,以示范区建设提升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

着眼“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融入国家战略,要在“实现碳达峰方面先行先试”上有高起点,推动经济增长低碳化,提升生态碳汇转化能力,不断拓宽生态碳汇价值转化路径,为国家“双碳”目标作出青海贡献。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青海儿女将恪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坚如磐石的决心、信心守护“中华水塔”,以生生不息的生命姿态诠释江源之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