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成就新篇 奋斗开创未来

——写在全省两会召开之际(下)

江源平

1

时间是历史的雕塑家,它镌刻着奋斗的年轮,勾勒出变迁的轨迹。

2022年,国家电投黄河公司西宁太阳能分公司刷新亚洲IBC制造商PVEL全球“最佳表现”榜单纪录、龙羊峡水光互补发电站获得最大装机容量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一个个年度关键词,浓缩着青海发展的万千气象,记录着极不平凡的历程。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和对青海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扎扎实实贯彻落实到全省工作的方方面面,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团结奋斗、真抓实干,全力以赴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青海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要校准新的时代坐标。在新的起点上,需要新的进击、攀登、跃升、创造。我们要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冲天干劲、“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豪情、“认准的事,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的攻坚魄力,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2

时间的长河奔涌向前,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我们要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确保今年经济发展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以经济发展新成效确保开好局起好步。

回眸青海十年,面向经济主战场,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势能。因为创新,传统产业在不断优化升级中完成“华丽转身”;因为创新,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蓬勃兴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纷纷涌现,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激发。

日前召开的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体会议指出要深入挖掘内需潜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切实防范和化解风险,全力促进经济恢复向好发展。安排部署了2023年经济社会工作。

强调要主动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扎扎实实做好今年工作。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我们就一定能推动青海经济航船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3

大海航行看灯塔。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重大要求,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坚实,生态环境持续保持良好,生态文明高地创建不断深入。

我们要牢记“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在“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上有高站位、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上树立高标准、在“实现碳达峰方面先行先试”上有高起点、在木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上确保高质量,加快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扎扎实实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心系“省之大要”,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积极建设“五个示范省”、着力培育“四种经济形态”、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产业“四地”,坚决扛起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担当,努力建设八个“新高地”,以“登顶”之姿,踏响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铿锵足音。

4

“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殷殷嘱托,明确前进方向;切切期望,凝聚奋斗力量。

在加快打造“四地”重大要求、“一优两高”战略、建设“五个示范省”和培育“四种经济形态”政策引领下,保护和发展内在统一,绿色发展正在成为青海进入“十四五”、迈向新征程的最鲜明标识,我们要走出一条立足优势、符合实际、彰显特色的经济发展绿色转型之路。

新的征程,更加需要激发奋斗者的精气神、展现追梦人的新作为。我们要立足国家所需、青海所能,高质量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提升国家能源大局中的“青海分量”、推动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走深走实、努力提高农畜产品输出能力,高质量建设产业“四地”,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生态友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5

深入实施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战略,着力形成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引领发展的局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努力在新征程上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资源”。实践证明,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2022年,“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成功对接人才项目469个,引进人才1333名,其中“两院”院士6名,预计带动投资133.7亿元。今天的青海,正在以三江源的胸怀拥抱人才,以昆仑山的厚重聚集人才,为广大人才施展才华、干事创业、开拓未来创造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广袤的青海到处都涌动着勃勃的生机,迸发着开放发展的迫切与热忱,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拥抱新的历史机遇,全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升科技实力、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战略。

教育蓄势、科技赋能、人才强基。党的二十大以高远站位、宏阔视野,指明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全省上下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汇聚教育、科技、人才的强大合力,为推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不断开创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新局面。

6

民之所向,政之所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让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继续坚持把大部分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采取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新征程上,我们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持物价运行平稳、牢牢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工作、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坚决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刻认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针对性,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我们要始终锚定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聚焦于人民幸福生活这一“国之大者”,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最大程度激发斗志、最大范围凝聚力量,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共同书写更加壮阔的时代答卷。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这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让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我们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党建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狠抓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以及制度建设,着力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事情的最根本政治保障。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充分体现。新起点上,我们要更加坚定政治方向、抓好理论学习、坚持真抓实干、强化督促落实、不懈团结奋斗,汇聚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强大合力。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持之以恒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我们才能向人民交上满意的时代答卷。

8

梦想照亮前方,实干成就未来。在这片高原热土上,万物孕育、勃勃生机。让我们接好历史的“接力棒”,继往开来、接续奋斗,让蓝图落地、让梦想成真,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骄人业绩。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决心,凝聚共识、真抓实干,开好局起好步,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而团结奋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执笔/雷欣钰)